* 民企呼吁公平经营环境,取消出身限制
* 专家建议改革国企先改善金融环境,取消国企特权
* 中国要实现GDP增长目标,民企投资是关键
英雄不问出身,如果中国的民企,央企,外资都不再以出身区分,中国民企经营或许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无论国企或民企都应统一称为中国企业,这正是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民营企业家的愿景。
参加博鳌论坛的人士普遍认为,中国要实现GDP增长7.5%的目标,稳定投资仍是重要的内容,而民营企业将是中国未来保持经济稳定,确保投资的重要力量,创造公平的经营环境至关重要。
“今后五至十年后发展机遇很多,我的预测今五至十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靠民营资本。去年62.1%是民间资本,今年如果说民间资本不超过70%的话,GDP增长7.5%完不成。”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称。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在去年37万亿的基础上增长18%,就是44万亿,2013年到2020年40万亿这个资金就是靠民间投资。
保育钧引述数据称,去年年底民营企业有1,085万户,注册资本金31万亿,但是一除每家都是300、400万,实力还不够。
相较共和国的长子--央企,中国民营企业的困境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尽管呼吁公平环境的呼声虽久,民间投资新36条的细则去年也已经出台,但受访的民企们显然对此并不满意。
在中国航空公司的排名中位居第四的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对民企的困境深有感触。“新36条的细则出台其实就是各部门为完成任务仓促出台的,真正实际的帮助并不大。”
**改善民企金融环境**
保育钧也提到,民企现在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和民企自身的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包括市场准入问题,新老36条并没有很好贯彻落实,税负重,融资困难,权益无法保障。
“民间投资投的时候,当时欢迎,进去后问题很多。而且根据我们调研,侵犯民间投资主体主要是权力部门。民营企业很无奈,很困惑。第二个阻力在哪呢?民营企业自身实力不够。”他称。
中国新一届政府力推国企改革,参加博鳌论坛的专家们建议,为此首先要改善金融环境,取消国企享有的特权。促使私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放松管制和对投资的审批权限。
“如果去除国企的特权,停止对它们的补贴,再改革当下只有大型国企和有钱人才能获取的金融服务,促使更多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以满足中小企业企业及农民的需求,那么,企业无论大小,无论国企民企,都能够实现公平的发展。”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原世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称。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也建议包括投资公司、基金、银行等在内的金融行业能够支持私企、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是国企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认为,国企改革是中国政府改革中相对困难的部分,因为要求国企放弃自己的垄断地位,等于向规则制定者要求修改规则,等于改革就是改自己。
**企业家的呼声**
相较学者的建议,参加博鳌会议的民营企业家们的建议更一语中的:取消企业的出身区别,不再划分为国企,央企,外企,民企等,而应将所有在中国境内登记的企业都统一视为在中国注册经营的企业,并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
杉杉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郑永刚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后,应该取消中国企业的“成分”,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不管民营企业也好、国营企业也好、外资企业也好,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统一纳税,减少行政审批。”
他指出,中国民营企业之所以做不强、做不大,除了企业本身存在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公平的一个竞争环境、政策有着不足,后者是一个核心问题。“只要把这个核心问题逐渐改变,中国企业不但能做强,同时也能做大”。
在博鳌一场对民企的调查中,约52%的企业家认为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将得到些微改善,19%的企业家认为将得到显着改善。
民营企业家们建议,政府首先要放手,民企没法做的事才让国企出手。同时监管有必要,但要透明化、法制化,平等对待。政策上下要统一,要落实;以及必须改变心态,不要监管所有事情。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就认为,对于民营企业投资来讲,政府审批应该彻底废除。投资本身是企业家的事,不是政府的事。
“我们为什么要有企业家?就是未来有不确定性,需要有人判断未来。从历史来看,企业家最有可能判断未来,尽管企业也有犯错的。企业家不能用平均数的,平均起来就没有企业家。”张维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