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很少报道时尚业内的科技发展状况,但并不表示没有人留心这一方面。刚刚落幕的,由美国FIT博物馆筹备的“时装与科技”展览,便是对时尚业技术变革的一次回顾。展览呈现了过去二百多年来,科技发展对时装设计中的原料、审美以及功能性上的需求产生的深远影响。正如时尚作家Bradley Quinn写过的那样:“技术层面一直都是时尚的核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满足了时尚不断变化的审美需要。两者也都为对方探寻新的地平线提供了更广阔的参考。”
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因一台新型纺织机的诞生而拉开帷幕。这台被命名为“珍妮纺织机”的手摇纺纱机,一次可以纺出多股棉线,远远胜于从前人力劳动的结果并大大刺激了人们对棉布的需求。由于“珍妮纺织机”的出现,大规模的纺织工厂才得以建成,这才为服装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面料开发则是时尚界运用新技术最常下手的方面。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尼龙面料的发明激起女人们对丝袜的热捧;而八十年代的莱卡面料则彻底改变了运动服装的设计理念,也成就了Azzedine Alaia等一众热爱其弹性优良特点的设计师的事业。当下的Miuccia Prada便是开发面料的好手。品牌使用的半数以上的面料都是自行开发,仅归Prada同Miu Miu品牌使用。印象最深的是Prada品牌2007年秋冬系列:服装采用了经过热蜡处理的马海毛材质,呈现出一种类似皮草又更显年轻的神奇质感。几个月后其他设计师便推出了类似风格的作品
从八九十年代开始,电脑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也改变了时装设计师们的工作方式。CAD等软件取代了传统的在纸上绘制设计草图,成为了设计师们着手设计新系列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科技发展逐渐改变了社会面貌后,时装设计师们也设法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出这一事实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流行的“Art Deco”风格时装,常常在低腰线的直筒裙上绘制出城市高楼大厦的轮廓图影;进入六十年代后,人们对于宇宙外太空的探寻也激发了Andre Courreges、Pierre Cardin等人设计出一系列有着几何形状的未来感作品来。这一季流行的金属质感服饰,也可以被看做是设计师们对科技发展的一次致敬。不论是使用全息影像技术,还是通过使用箔印,使面料呈现出一种彩虹般的光亮。设计师的做法似乎都想表达:科技无需再是冷冰冰的样子,也可以像时装作品呈现出的那样美丽动人。
至于功能性上的改变,则在运动类服装上体现得最为明显。Coolmax面料的应用或者是推出更加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背后都是大手笔的技术开发。随着人们对舒适度、功能性的重视,不少时尚品牌也开始舍弃一味追求造型美感而放弃实用性的做法。像是鞋履品牌Cole Hann推出的高跟鞋,就将同集团Nike的气垫专利技术运用到其中,在保证美感的前提下又没有忘记带给穿着者舒服的体验。
近几年的时装秀上,设计师们拥抱新科技的迹象也是处处可见。2013年Diane von Furstenberg的春夏时装秀上,模特们戴着新出炉的Google Glasses鱼贯而出,即刻将秀场内部的场景气氛记录下来;以纷繁印花而闻名的设计师Mary Katrantzou,这一季甚至还尝试着将以往用于玻璃印花的手段,作用在特意研发的面料上;一向敢为人先的荷兰设计师Iris van Herpen,坚持将3D打印、数码印花等代表时下的技术手段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已经被不少人视为是新时代高级定制的典范。
时装设计和科技发展结合的终极形态会是怎样?在未来,各自自行其道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设计师Hussein Chalayan应该最有发言权。他曾经把LED灯管织进衣服中,又曾根据金属伸缩性设计出机器人一般移动的裙装。像是他曾说过的那样:“时尚通过科技来填充新鲜血液——新的面料,新的制衣技术。如果人们不敢冒险的话,那这个世界不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