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树立消费信心比刺激计划更重要

发表时间:2013年05月03日    作者:郑立华

  2012年,中国服装产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仅生产和运营的各项指标均呈现下滑态势,内销市场低速增长,消费也未有明显改观。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为了发挥消费需求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需求持续疲软的状况,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但消费需求依然不振。特别是,2012年以来消费需求增速明显下滑,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那么,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何在?如何破解这一迷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消费品工业研究所代晓霞研究员认为,消费需求不振的根本原因在于:宏观制度不完善,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缺乏持续性且覆盖面有限,有效供给不足,流通弊病扭曲了价格。基于上述分析,代晓霞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四条对策建议,即完善制度设计,提升消费能力;发挥政策导向功能,建立持续性的消费刺激计划;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规范流通秩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明显

  记者:我们知道,在经济学研究中,常常会得出不太一样的数据和结论。那么,根据您的研究,目前我国消费现状如何?

  代晓霞: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来看,“短板效应”日益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动力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和净出口。2000年-2011年,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由65.1%降至55.5%,而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由22.4%提高至48.8%。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占比由2000年的74.5%降至2011年的72.2%,同期政府消费占比则由25.5%提高至27.8%,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表现尤其明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低下的居民最终消费率。2000年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OECD)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55%-57%之间。其中,美国在70%以上,英国超过了60%,日本和韩国也在50%-60%之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则长期停留在50%以下,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2011年期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46.4%下降到35.5%,不仅降速快,降幅也很突出。

  第二,从消费结构看,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增长缓慢从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存型的“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将不断下降,发展和享受型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会持续上升。但在我国,生存型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高,且呈上升趋势。2000年-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由69.3%提高至70.8%,发展和享受型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则由27.3%降至25.2%。同期,农村居民两类消费支出占比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这一情况与发达国家形成了明显反差。

  另外,从消费差异看,城乡和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就城乡差距看,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达到了76.82%,而占据总人口比例48.7%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仅为23.18%,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之比也由2000年的2:1,增加至2011年的3.3:1。从区域差距看,中西部地区消费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2011年东、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相差高达2.7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分别为53.3%、17.6%、19.9%和9.27%。

  记者:消费成为“短板”,那么,您认为消费不振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代晓霞:扩大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首先是国家宏观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消费需求增长。目前看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2000年-2011年,我国GDP平均环比增速15.2%,分别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环比增速的12.0%和10.9%。收入水平的缓慢增长导致消费倾向走低。2000年-2011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79.6%降至69.5%,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维持在74%左右。

  其次,收入两级分化不断加剧。2000年-201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从0.41提高至0.55。这一差距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在日本和德国,基尼系数均小于0.3,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只有0.37。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高收入群体有支付能力但缺乏购买意愿,低收入群体则望物兴叹。

  再次,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降低了消费预期。2011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仅为31.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1.5和22.8个百分点。其中,医疗支出比重分别低3.4和7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分别低10.6和19个百分点。由于这些民生的基本保障不健全,消费者不得不压制当期消费,增加储蓄。

  最后,信贷制度不健全,挤占了消费空间。我国消费信贷占GDP比重较小。2011年,美国消费信贷约占GDP的20%,而我国仅为12%。信贷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消费者只得依赖自身积累来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这种自我积累型的消费模式对居民当前消费支出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

  树立消费信心很重要

  记者:为了刺激消费,国家曾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您怎样看待其效果?

  代晓霞:应该说,这些消费刺激政策都不持续,而且覆盖面有限。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与农机下乡、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补贴政策,对拉动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消费需求的可持续增长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另外,这些刺激政策主要针对耐用消费品,对快速消费品、金融服务、娱乐消费的拉动作用极为有限,因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耐用消费品消费具有周期性,现行的需求刺激政策还会造成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导致行业发展的不公平性。

  记者:那么,除了曾经和现有的消费刺激政策,还应该如何建立持续性的消费刺激计划?

  代晓霞:我们应该发挥政策导向功能,建立持续性的消费刺激计划。首先是大力发展信息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根据信息消费发展的特点,以税收、补贴等手段,启动信息消费刺激计划,发挥信息消费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另外,可以针对特殊群体,启动公共性消费刺激计划。比如,借鉴“学生奶计划”,加大对“农村学生营养改进计划”的投入力度,尽快启动“中年人健康改善计划”、“老人保健消费计划”等。

  记者:目前,住房和主要城市的汽车都有限购政策,那么,您认为,还有哪些新的消费领域、消费热点,是有潜力可挖的?

  代晓霞:目前来看,着重点应该放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一是调整产品结构,重视智能技术、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开发贴近消费需求的产品,创新产品供给,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解决服务业不合理收费问题,规范服务秩序,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中高收入群体在教育、高品位的娱乐、旅游、保健、新型通讯产品,以及个人投资理财咨询和家庭服务业等方面的消费。

  记者:在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方面,应该如何加以调整,才能有效提升消费能力?

  代晓霞: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必须完善制度设计,才能提升消费能力。首先,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税制改革等措施加大二次分配的调整力度,加快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二是切实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人员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垄断行业,要加快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和收益分配原则。

  其次,改善消费预期。一是加大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力度和规模,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二是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方案,完善大病保障制度。

  三是探索实施多种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形式,建立商品房调控的常态机制。

  最后,扩大消费信贷。一是优化城市消费信贷结构。逐步调低住房贷款在消费贷款中的比重,深度开发高档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信用消费产品。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以关联交易为抓手,大力发展生产资料消费信贷,重点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中介作用。三是整合各类信用信息资源,推动联合征信,鼓励使用个人信用。四是在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前提下,支持信贷标准、类型、流程和方式的业务创新。

  记者:近日有个热点事件,有人提议在全国范围内发放4万亿消费券,能否请您谈谈您对此事的看法?

  代晓霞:这还是属于短期拉动消费的方式。扩大内需从长期来看,需要建立持续性的消费刺激计划,树立消费信心比任何刺激计划更重要,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包括医疗、失业、教育、住房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否则刺激个人内需将很难实现。

  应大力促进消费品工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记者:您是研究消费品工业的,充足的供给是消费的基础。那么,在我国,消费品生产环节情况怎样?产品同质化是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代晓霞: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平衡是消费需求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但在我国,这一平衡不存在。长期以来,大规模的重复投资和低准入限制造成区域产业高度同构,产品同质化现象尤为明显,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据商务部对我国600 种主要消费品供求状况的调查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3,供过于求的商品约占2/3。

  消费品工业多是传统产业,行业门类多、进入门槛低、中小企业居多、产业链较长,决定了行业发展存在不平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总体而言,消费品工业依然处在“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窘境,存在贴牌加工企业多、原创品牌企业少,风格雷同产品多,独创特色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三多三少”现象。

  记者: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代晓霞:解决问题的重点需要强化以下几点:一是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二是促进消费品工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开发新型消费业态产品。三是加速行业兼并重组,抑制过剩产能。

  降低流通费用越早越好

  记者:长期以来,我们重生产、轻流通,造成流通领域问题重重,您认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代晓霞:流通弊病根深蒂固,抑制了消费潜力释放。“重生产、轻流通”造成我国流通领域的诸多弊病,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流通组织化程度低下。2011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8%,而欧美发达国家约占60%以上,美国已达80%。二是流通效率低下。2011年,我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库存商品总额占全年销售比重为9.3%,而发达国家仅为1.3%左右;三是流通成本居高不下。2011 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重为18%,而发达国家还不到10%。

  这些流通诟病既扭曲了价格,也使一些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难以进入流通市场,不利于消费潜力的释放。

  记者:那么,针对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您认为最有效的解决途径是什么?

  代晓霞:一是支持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积极推动消费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发展,提高流通效率。二是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三是尽快出台降低流通费用的综合性实施方案,切实规范零售商和供应商交易收费等流通环节收费行为;四是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消费品质量和安全监督,加大惩罚力度,增强消费信心。

稿件来源:《中国商界》杂志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资讯  
·火爆全球的黑神话悟空给时尚行业带来什么启示?[2024-08-21] 
·服务消费政策密集落地 深挖“富矿”拉动消费扩容升级[2024-08-07] 
·“618”透露服装消费新趋势:消费者更爱“小而美”[2024-06-27] 
·整体表现平平——一季度全球主要纺织品服装零售市场发展情况[2024-06-18] 
·“6·18”新视角:大消费市场拐点信号与企业战略布局[2024-06-18] 
·服饰新风扑面而来,“新中式”穿搭受青睐——传统特色服装持续走俏[2024-05-29] 
相关出处  
·外贸企业深挖内生动力才是正道[2013-04-07] 
·Zara高库存之忧[2013-03-13] 
·ZARA中国招募授权折扣店 禁挂门头低调消库存[2013-03-12] 
·达斯路的路[2013-03-12] 
·体育品牌转型户外需变革[2013-03-12] 
·奢侈品牌的电商路[2013-03-12]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