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力、物流等各类成本的提高,传统百货已步入“微利时代”。
此外,居民消费习惯逐渐由线下转到线上。电商通过低廉的价格、便捷的支付系统、送货上门等周到服务迅速占领市场。加上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不断上涨,传统零售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核心商圈一向被视为传统百货零售业的繁华标志,也是各大商家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身处核心商圈的百货店却打起了“退堂鼓”,关店潮呈蔓延之势。
租金不断上涨 百货店纷纷迁址关店
“大洋百货无锡店租约到期,于2013年5月1日起闭店,将不再对外营业。” 日前,在锡经营十年的大洋百货的一则闭店公告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2011年5月以来,继无锡新世界百货、英武百货后,这是中山路核心商圈内关闭的第三家百货店。同处锡城最繁华的中山路核心商圈内,与大东方百货仅一路之隔的新世界百货和英武百货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先后关门黯然离场。有人曾评价锡城商圈的怪现象“只有大东方和八佰伴两家独大,其他商场都生存维艰。”
不仅是无锡,百货店退离核心商圈同样发生在很多一线城市。对于不少老上海来说,百货商店都是以号码相称的,可随着这些号码店相继关店或转变业态,原先的上海十二家“号码”百货只剩下五家。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告诉记者,以前上海的号码店从第一百货算起,直到第十二百货一共十二家,这些百货店多选址市、区商业中心核心位置,2003年关门歇业的市百七店曾是四川北路商业街的标志。
随着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现在仍以百货商店为业态经营的“号码店”只剩五家: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货、淮海路上的二百永新、第六百货、九百城市广场(原第九百货)、永安百货(原第十百货),其余多数均已关店,或转换成品牌专卖店。
而在广州,零售、餐饮等行业的利润在去年已现下滑。2012年以来,新世界、百盛、金鹰、茂业、银泰以及广州本土的广百、友谊等零售大佬的可比门店增幅均出现下滑。高昂的租金使得餐饮、书店,也包括国美、苏宁、太平洋百货、百盛、美邦服饰等门店纷纷被迫迁址或关店。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2013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为12.3%,较去年12月份的增速下降了2.9个百分点,降幅巨大。在剔除春节因素后,此值是2006年以来所测得的最低值。
高成本低利润 受电商多面夹击
什么原因迫使百货店不得不离开此前一向争夺激烈的核心商圈地带。高成本,低毛利是原因之一。
近两年来,中国的商业地产租金整体呈现飞速上升趋势,特别是核心黄金商圈的物业租金成本年均增幅达到双位数。有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仅广州的商业物业近两年来整体租金年升幅就在5%~10%左右,热门区域更可达15%以上。”广东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表示,“与2000年后的十年相比,租金上涨幅度最低一倍,最高三四倍。”大量热钱从被调控的房地产、疲软的股市转入到商业地产的开发和投资上,令商业地产的售价频频走高。
另一方面,尽管目前市场增长有限,零售百货市场的跑马圈地仍行驶在快车道上。
近年来不但大批的外国品牌、商家开始加速涌入国内并在国内跑马圈地,众多国内的零售商、餐饮企业、影院连锁企业、家电大卖场等企业也纷纷抢占地盘。“商家普遍存在拓展的需求,商业物业的供应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高售价也带来业主对于高租金的回报需求”。
与高成本相对应的,近年来,随着人力、物流等各类成本的提高,传统百货已步入“微利时代”。
各大城市核心商圈的拼抢异常激烈,商圈内的百货店鳞次栉比,除个别个性突出、招商有力外,大多数日子并不好过。
一些商场现在花大价钱搞提档升级,为保证商场毛利率,百货业不得不抬高进场费和扣点,为了吸引国际一线大牌,商场按照供应商的要求得倒贴装修费,这两部分成本最终将转嫁到消费者头上,间接推高商品的价格,高昂的价格又使得消费者“敬而远之”,造成了恶性循环。
在去年的全球百货业高层论坛上,上海友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国定就曾透露,相较采取自营模式的美国、欧洲等地区,通过扣点联营的中国百货综合毛利率仅20%,为国外百货的一半。
此外,居民消费习惯逐渐由线下转到线上。电商通过低廉的价格、便捷的支付系统、送货上门等周到服务迅速占领市场。加上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不断上涨,传统零售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面对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很多百货商场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王府井、天虹商场、乐天银泰等一批百货店试水电商的先行者,正在新兴领域摸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但是对于数量不多的中小型百货实在不敢轻言电商。一方面电子商务本身烧钱厉害,小型百货电商第一没有价格优势,第二和他们的产品品类区别不大,很难吸引顾客来电商平台购物。
黄文杰认为,对更多的大卖场来说,市中心店租约一旦到期,撤店向土地成本较低的郊区转移,很可能将成为一种趋势。“而一些小店店主则会朝着网上开店发展。据悉,每日仅淘宝就有数十万家新店诞生。
“可以说,一场商业生态的洗牌大战已经在线下商业物业的高租金倒逼下加速展开。”上海市百货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浏河亦坦言,面对网购的冲击,百货商一方面应当提高商品档次,更多地销售需要试穿体验的商品,另一方面,也应当提升服务品质,让市民将来店消费作为一种享受。
从联营到自营 过渡模式或成出路
业态单一似乎成了不少传统百货的发展瓶颈,而多业态的购物中心则成了不少业内人士眼中的发展趋势。
“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家庭式消费,希望在一家商场享受一站式服务,因此,增加餐饮、娱乐等业态,购物中心化转型才是发展的趋势。”这样也许的确会在短期内奏效,但却不是长久之计。
长此以往,百货业不但追不上购物中心和MALL的销售量,反而迷失了自我,丢掉了百货业自身的特点。百货商店的出路需是自谋他处、另辟蹊径。
为避免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传统百货开始思考从联营到自营的转型。但是由于经营方式转化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大部分大型百货商场自营的比例非常小,即使是高调拓展自营能力的王府井百货集团,所占比例也不足2%。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陈立平认为,中国百货店急需经营创新,最好采取“联营+自营+租赁”的模式,其中40%自营,40%联营,20%租赁。自营包括自营项目,自营商品,发展自有品牌,以及做品牌代理等。
专家观点
联营制这一模式本身利润分成就不高,加上同质化经营、价格战,百货店近年的利润已经越来越薄。但是自营的风险和成本都很高,首先面对的就是人才和资金问题。
商业企业这么多年都以联营模式经营,买手等人才已出现断层。其次,做品牌代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前可以直接跟品牌商谈,现在都是代理商,有一级二级代理,品牌商与代理商也是有合同的,不可能一下子转过来。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 范艳茹
在零售网络资源的稀缺,以及租金暴涨之下,行业将结束之前的五代十国的生存状态进入汰弱留强的黄金并购时代。接下来通过收购、整合,资源优化、扩大规模、提高市占率,市场将出现若干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大型企业。
但对市场的新进入者则由于门槛的抬高,遏制了新鲜血液的流入,这对于商业的丰富化是非常不利的。
——广东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 黄文杰
可以说,一场商业生态的洗牌大战已经在线下商业物业的高租金倒逼下加速展开。各大城市核心商圈的拼抢异常激烈,商圈内的百货店鳞次栉比,除个别个性突出、招商有力外,大多数日子并不好过。
——上海市百货行业协会秘书长 王浏河
对中心大城市而言,大卖场业态已经走过了他们的辉煌期,有可能改变经营模式向社区店、精品店方面发展。但二、三、四线城市大卖场仍有利可图。
——第一商业网CEO黄华军
中国的经济经过了前些年的投资外贸拉动发展阶段后,已逐渐步入内需拉动的时代。“国家对内贸的重视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阶段,近期政策上可能会出台一些促进零售业发展的举措,这些对于零售企业也是重大利好。
——百大集团副总经理 李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