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重拾高歌猛进的声势,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已升值0.7%。这意味着,出口企业年初下的订单,到现在以美元结算的话,利润直接缩水0.7%,令企业叫苦不迭。
5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早盘触及6.1521,创汇改以来新高。虽然随后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徘徊。进入2013年以来,人民币已升值0.7%,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实,已令河北省众多出口企业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保定容城一位服装外贸商直言,现在他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利润直接缩水
“人民币升值肯定对出口企业不利。试想一下,本来订单已经订好了,结算时用美元结算,到时候人民币一升值,升值多少,就相当于企业净利润少了多少,企业当然吃亏。”河北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刘连红说。
刘连红说,今年该协会刚刚在省内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做了一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纺织和服装企业经营状况都不乐观。纺织企业受棉花涨价影响较大,而服装企业、尤其是服装出口加工企业则受到更多因素影响,包括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上涨等,经营情况明显不如去年同期。
据石家庄海关数据,今年一季度,河北省外贸出口额共69.7亿美元,其中纺织服装出口达10.8亿美元,是河北省的出口主要行业之一。
而据刘连红介绍,河北省服装出口量远大于纺织品出口,而大多数服装出口企业都在用美元这一世界货币作为结算手段,也就是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高令河北省服装外贸企业大面积受创。
资料显示,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2012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31.68%。人民币大幅升值,蚕食了众多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进入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重拾高歌猛进的声势,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已升值0.7%。这意味着,出口企业年初下的订单,到现在以美元结算的话,利润直接缩水0.7%,令企业叫苦不迭。
洗牌在即
保定容城的服装外贸商老薛对于不断浮动的汇率颇感无奈。他的企业主要生产西装,外销欧美。去年年中,受希腊危机影响,欧元汇率急跌,人民币兑欧元升值,他为了减少损失,把结算货币从一直使用的欧元改成了美元。然而进入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又开始不断升值,利润又开始被不断“蒸发”,无奈之下,他选择了用人民币结算。
老薛承认,用坚挺的人民币结算,让他损失了一部分欧美客户,不过面对这种情况,他也只能这样撑下去。
对于老薛们来说,让他们难受的不只是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还有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现在全国用工形势都变了,不光工人难招,而且工资也高,容城那边最一般的工人(月薪)也需要两千五六,好一点的3000吧。”刘连红说。
出口企业用美元结算,但换成人民币来发工资,可以说,人民币升值间接增加了成本。与此同时,上游不断上涨的棉价也会从纺织环节传导到终端的服装生产,对于服装出口商而言,“内忧外患”已经是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在此情况下,很多服装加工商已经看透:要么有自己的自主品牌,要么就代理加工更高端的服装,如果两者都没有,那就趁早转行。“肯定有一批小企业要倒下去,”这已成为业内共识。
东南亚崛起
在采访中,不止一位受访者提到服装加工产业链正在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东南亚诸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正在成为我省服装加工代理商的巨大威胁。
保定容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加工商透露,目前当地很多衬衣加工厂的订单已被东南亚抢走。再加上工人难招,不少以前1000多人的厂子现在已经只剩下二三百工人,“只剩零头了。”这种状态下,这些衬衣加工厂只能提高质量,“精耕细作”,以质量优势抗衡东南亚。
对于为何东南亚突然变得如此有竞争力,石家庄市一位服装厂商解释说,国外一般价格情况稳定,比如一条裤子卖100美元,采购价控制在30美元,如果人民币升值,30美元在中国买不到一条裤子了,自然而然就会转向成本更低的市场。而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高企又使得中国的加工商无法降价与东南亚诸国竞争,因此东南亚的优势明显起来。“这些年来,我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国内服装产业的加工优势已经慢慢不存在了。年前有人去东南亚国家考察了,据说越南、孟加拉这些国家的工人月工资只有80到120美元,而咱们得四五百美元,这就差得很多了。”这位服装商说,国内服装加工产业链已经很完整,质量好,效率高,然而高企的成本却在将外贸订单逼向东南亚。
另一位容城的企业家则感叹,服装加工做了30多年了,“老做这个,必死无疑。”他已经在多个行业布局,筹谋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