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都将产业的健康转移视为实现产业升级、由大变强的历史机遇。有序、健康的产业转移意味着企业在合理利用中西部竞争优势的同时,必须充分关注对员工、当地社区、以及环境的责任,避免转移前后的责任落差以及在当地经营中的责任赤字。
目前产业转移还未给企业创造很多利润,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均期待产业转移能够创造显著经济效益,但事实表明,到目前为止,将产能转移至中西部的企业,并未表现出和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期待的热情。
2011年,东部地区企业险有出现财政赤字,多数企业利润率超出4%,而超过60%的中西部企业利润率在10%以下,有22%的企业甚至出现了财政赤字。
导致该差别的原因包括跨地区差异,诸如交通成本,以及迁入地区的地方因素,例如,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持和社会支撑系统。不过,从长远来看,这些差异势必慢慢缩小,利润率将逐步回升。
本次调研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收益率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东部地区86%的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非常熟悉或相对比较熟悉,而在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为80%。东部地区64%的企业对其供应商提出了社会责任相关要求,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要低得多,仅有32%。
企业转移可以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技能和管理带到迁入地,这必将给企业社会责任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除非企业因大大降低收益率而减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投资。
从调研情况看,虽然转出地与转入地政府与行业组织都非常看重产业转移的经济贡献,但是,转入地多数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对转出、转入地企业2011年主营业务利润的调查显示,转出地企业几无亏损且利润都在4%以上,而转入地超过60%的企业的盈利水平低于10%,其中21.7%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一方面说明,产业转移与承接之间仍缺乏经济上的成熟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承接地的人力、自然和环境资源的产出效率仍然较低。
造成这种状况的经济原因非常复杂,既包括全局性的宏观因素,如国际经济环境、融资困难、汇率和通胀,也包括跨区域的差异因素,如运输成本。例如,在接受调研的重庆某企业每段面料的运输成本相对沿海地区高出1000元左右。而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愿景和投入。
外来务工人员回归故土
“有序、健康的产业转移意味着企业在合理利用中西部竞争优势的同时,必须充分关注对员工、当地社区、以及环境的责任,避免转移前后的责任落差以及在当地经营中的责任赤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说。
东部纺织企业迁往中西部地区,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得农民工可以迁回故土,与家人团聚,同时带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活力。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掌握了新技能,回到乡土后,可以谋求高层次职位。“尽管如此,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员工离职率并没有比东部地区低多少,这与我们的预期相去甚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首席研究员梁晓晖如是说。不论哪个地区,缺乏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是一个现实问题。企业有必要践行社会责任,以聘用并留住人才。尽管东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普遍比中西部地区高,但差距并不大,且在逐渐缩小。此外,中西部地区的雇员对薪资更加满意,很可能因为这些地区生活成本较低。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的调研显示,2011年,仅纺织服装行业通过承接转移实现的投产项目就创造了7万个以上就业岗位。83.33%的企业认为他们在中西部的发展有赖于当地相当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中外来工人正逐渐转变为转入地企业中的本地劳动力,纺织企业迁移到中西部地区,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正在使从前背井离乡的外出务工人员实现本地就业化,增强了当地经济和社会活力。“外地的工厂没有给我这样的待遇和台阶,没有提升的机会。我在浙江那边一直做一个职位,从到那里一直到回来,都是在一线的同一个职位做。但是,这边却给了我提升的机会,而发展上升的空间对我很重要。”曾经外出打工后来回到家乡的某企业员工对调研人员说。
这是转入湖北省某企业的招工广告:“家乡打工,沿海待遇,廉价购房。”这则广告说明,企业员工的待遇问题不仅是转入地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企业员工更为关心的问题。
调研也表明,在转入地,37.5%的员工认为其工资水平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且略有富余,而这个比例在转出地为28.13%。
可见,尽管平均工资低于转出地,但是转入地的员工对工资的满意度更高。其原因不外乎转入地的生活成本低于转出地,员工的经济压力更小,而且多数员工作为本地人,能够在转入地较容易地享受到更多的社会和家庭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