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时间里,李克强的两次欧洲之行却面对着不同的情境。
去年五月,时任中国副总理的李克强曾启动一轮对欧盟国家的访问。启程之际他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文章中,他对那次欧洲之行充满期待,强调“欧盟始终是中国值得期待的战略合作伙伴。”
彼时,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往来正迎来历史高点:中国自欧盟的进口已连续两年实现超过25%增幅,中欧平均日贸易额超过15亿美元;与此相伴,中国在欧盟的直投、高新技术引进也均在以飞快速度增长。
在那篇文章的结尾,李克强引用中国民间谚语:“隔道不下雨,百里不同风”,寓意和谐发展西方思维与东方智慧,建立多元一体、互利共赢的中欧关系。
然而一年之后,当上周末李克强以中国新一届国家总理的身份再次到访欧洲时,“百里不同风”的中欧关系正面临着不小的麻烦,种种迹象似乎都在预示,一场史无前例的贸易争端正进入一触即发的敏感阶段。
几乎就在李克强抵达欧洲的同时,欧盟成员国正在为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对华光伏征税建议案进行投票(去年9月,欧盟委员会启动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关税调查),如果在6月初的初裁结果中宣布对中国企业征收47%的惩罚性关税,中企在欧洲的产品将面临灭顶之灾。
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与欧盟委员会围绕电信设备的贸易纠纷也正不断升温,欧盟指责中国为华为和中兴通讯等电信设备公司提供非法补贴。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的事件最新进展,截至欧洲时间27日晚间,已经有包括德国在内的半数以上的欧盟成员国对制裁中国投出了反对票。这一结果多少让当下剑拔弩张的情绪有所缓解。此前有悲观人士担心,无论是光伏争议还是通信纠纷,都有可能随时会演变为中欧之间一场全面的贸易战争。
在24日出席苏黎世的演讲活动时,中国总理对欧盟立案制裁的回应措辞严厉,他表示中方将高度关注欧盟发起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指出“对这两类产品和设备实行‘双反’,不仅会严重损害中国相关产业、企业和就业,也会损害欧洲用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损人而不利己,”因此表示“坚决反对”。
无可否认,随着光伏案和通信案的不断发酵,所涉及问题已不再是中欧之间相关产业间矛盾,而是已上升为一场涉及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多方博弈。在此番中国与欧盟高层的磋商中,除去行业贸易摩擦,双方在农业、航空业的合作,以及等待启动谈判的中欧投资协议和自由贸易协定都成为了讨论内容。
有人用“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来形容一年来的中欧经贸关系。一方面,欧盟是中国在全球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彼此国家之间的元首互访正愈发频繁;而另一方面,接二连三的贸易纠纷却为中欧关系增添了不少阴影。
贸易数据也许能够为双方挽回关系提供一些支撑。根据中方统计,2012年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仍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和技术提供方。中欧双边贸易额连续第二年突破5000亿美元的纪录,中国自欧盟进口2120.5亿美元,增长0.4%。
但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阴霾迟迟难以消散的背景下,欧盟各成员国正普遍面对经济放缓、消费低迷和失业业率飚升的局面。中国这个合作伙伴也让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感到紧张,尤其是欧洲对华的贸易赤字的不断增长,以及来自中国的企业开始向较高价值的产业迈进更是加剧了这种担忧。有人开始疑虑,仅仅依靠不断刷新纪录的贸易数据,是否能继续维系中欧之间彼此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种担忧同样也反映在了数据上,因受对中国光伏产品等展开反倾销调查的影响,201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3339.9亿美元,下降6.2%,欧盟已不再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被美国取而代之。
但对于制裁中国,欧盟内部始终存在着针锋相对的矛盾。德国是李克强此次出访的唯一个欧盟成员国家,就在中国总理启程前往德国的前一周时间里,欧盟委员会和德国之间正因对中国光伏企业制裁问题而彼此关系紧张。面对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向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强硬立场,德国却倾向于协商谈判。
此次投票的结果也证明,德国的反调在欧盟并不孤立,尤其是在欧元区各国国内经济普遍放缓的情况下,诸多欧洲企业实际并不愿放弃中国这个重要的增长市场,因此就会有自相矛盾的情景发生: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一面在布鲁塞尔会晤时主张对中国采取严厉措施,一面又在访问中国时努力争取来自北京的投资订单。
这也意味着,中国对于深陷经济泥潭的欧盟来说,正在成为一个充满悖论的难题。即便此次制裁最终暂缓或取消,但按瑞典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艾里克森(Fredrik Erixon)的说法,中欧双方在贸易和合作中“常常都会充斥着误解、自尊受损、不满和愤怒。”
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无法持续长久的状态,中欧双方都亟需做出改变。李克强的欧洲之行已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通过拉进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好感,巩固两国经济互补关系,中国有望借助中德关系的龙头效应,进一步改善中欧关系。而中国与瑞士所签订的自贸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会鼓励欧盟考虑和中国开展自由贸易谈判。
但对中国而言,长期面对贸易摩擦复杂化、常态化的局面已并不令人意外。对此,不仅需要中国政府加强与重点国家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新规则制定,中国的企业也应采取更加规范化的管理运作,了解世贸组织体系下的贸易常识和规则,增强自身应对摩擦的知识和能力。
而对欧盟来说,对中国企业实施严厉的征税制裁也绝非合宜之举。因为短期内如果欧盟难以改善自身低迷的财政状况和经济环境,而一味地将中国拒之门外,最终也会损害其自身成员国的利益。因此当下中欧双方所亟需的,实际上是一个既能够保全各方利益、又能顾全面子的妥协方案。
和中美贸易争端相似,在世界经济依然放缓的背景下,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盟都无法承担激烈贸易摩擦带来的后果。因此,无论眼下的中欧贸易争端存在着怎样的是非曲直,双方都应始终恪守一个底线,那就是必须遏制贸易战的发生。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