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500指数在经历数天大幅波动以后,受到上周五好于预期的就业数据支持大幅反弹。与此同时,上周日经指数的大跌,看起来也使标普指数陷入了大幅波动,而本周一日经指数开始企稳了。一个经典的问题再次出现在眼前:股票市场驱动了经济,还是经济驱动了股票市场?
理论上,股票市场应该能驱动经济增长。当投资者发现经济复苏正在酝酿之中,他们应该会买入股票,而这应该又会通过新增实体投资引导经济的复苏。然而,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股票市场已经经历了大幅的上涨,但经济复苏一直还处于某种程度的沉寂之中。上月,标普500指数突破了2007年7月创下的历史高点1643.85,但美国仍不能产生足够快的经济增长来填补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的流失。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股票市场看起来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驱动了美国经济增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与我们一般分析所不同的方式。观察以下几个图表,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2013年一季度,美国GDP每个组成部分对整体GDP的贡献变化。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私营部门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第一,因为进口规模已经下降,美国贸易赤字对GDP数据的压力已经减少了。
第二,从2007年起,美国私营部门投资规模就出现了大幅的下跌,而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的恢复。这是因为上次私营部门投资是直接由房地产泡沫驱动的,在找到另一个泡沫替代之前,私营部门投资可能都不会恢复。
第三,在危机爆发以后,政府支出对GDP的贡献大幅上升,因为财政赤字走高。之后财政赤字下滑,政府支出的贡献也下滑了。
第四是最有趣的一点,消费对GDP的贡献大幅上升。
在房地产市场崩溃,投资陷入下滑趋势之后,上述的变化告诉我们,美国经济已经“换挡”,变得更多地依赖消费者驱动。
第一眼看起来,这是相当不寻常的。毕竟,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大家的共识是美国已经走进了“去杠杆化”的时期,因为消费者为了降低负债水平,将减少他们的支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总的消费水平的确出现了下滑,但在2009年一季度已经筑底,并在后来快速反弹,正如上面的图表所显示的。危机爆发以后,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大体的趋势。
(家庭和非营利性私人消费支出,单位百万美元)
应该怎么解释这种明显的消费增长趋势呢?这种趋势已经把美国经济拉出衰退,并在今天继续驱动美国经济以缓慢的速度增长。
可以肯定的是,工资和薪水并没有足够的上涨来解释这种趋势。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根据通胀调整以后,美国人的平均薪酬在2007-2013年间之增长了约1.3%,同时实际上在私营部门,占总劳动力约80%的生产工人和基层工人的工资看起来甚至出现了下滑。
这些指标强烈地说明了,工资和薪水并不能解释这段时期消费强劲的增长。我们必须在其他方面解释这种消费的趋势。
第一,我们应该假设,当利率被下调至接近零的水平,家庭收入应该存在一次性的增加,因为抵押贷款债务人以更低的利息重组了他们的贷款。这可能是QE计划在刺激实体经济需求上,最为强劲的正面影响。
接着,利用股票上涨和因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我们可能可以解释消费的上升——包括消费占GDP比重的上升。
因为股市上涨,投资者实现了收益,并倾向于相应地增加他们的消费。然而,这些消费大体上只能被较富有的家庭分享,因为只有他们持有了金融市场的财富。所以,这种财富效应倾向于制造一种两极化的经济结构——直接通过在华尔街实现的感知上的收益传导,而对社会的其它部门只能通过迂回的方式传导。虽然如此,这仍能导致消费上升,因此也可能促使GDP增长。
如果上面的分析师正确的,那么美国经济对股票市场上涨的依赖,要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财富效应依赖于财富增加的感知,而这导致了在股市上赚了钱的人花更多的钱。如果财富增加的感知开始消失,不但股票市场会遭受打击,而且消费水平也会下滑,进而导致GDP下滑。这又可能加强了股市下跌的趋势——一轮又一轮的,直到经济触底。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现在股市的上涨有多坚实,驱动股市上涨的市场感知有多稳定?现在美国经济已经运行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感知上,这种感知的程度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大。如果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感知持续,那么在某种程度上缓慢的经济复苏也可能无限的持续下去——应该没有人预期经济会有更为实质性的发展,除非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