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3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服装论坛暨“环东华国际时尚周”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第二届中国历史刺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东华大学召开。著名专家包铭新教授、赵丰教授和青年学者张琪、容婷同台演讲,旨在促进传统刺绣技术与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以“针尖上的书画”为主题的书画绣展览,同研讨会的主旨交相辉映,希望能够从展品欣赏的感性角度,以及实物研究的理性角度,用不同方式全面地展现中国刺绣的历史及文化价值,为观众和听众展开中国刺绣的美丽画卷。
中国刺绣历史悠久,是华夏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刺绣在不同时代具有鲜明的特征,并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取向,海外著名博物馆也收藏有诸多中国刺绣品。继2012年第一届研讨会顺利举办并获得一致好评之后,第二届研讨会继续发扬东华大学将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以期为保护与传承中国刺绣这一承载中华文明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此次论坛的一大特点在于,由著名织绣研究学者专家开场,并在专家的提携之下为年轻学者提供学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作为博物馆馆长、艺术设计理论部主任以及展览策展人,卞向阳教授主持了这次研讨会。在研讨会的开始,卞教授提到:“与第一届研讨会不同的是,本次研讨会举办了一个实物展,并挑选一个很小的绣种 ‘书画绣’,引导观众领略中国传统刺绣的精细。”同时,他强调,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仅显现出东华大学对于刺绣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以及这几年所取得的成就,更希望可以给时尚产业、创意产业带来更多的借鉴和灵感。
研讨会的主讲人之一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教授,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丝绸系,对丝绸技艺颇有研究。对于本次研讨会,赵教授带来了他的报告——“环编绣的历史考察”。演讲通过介绍基本针法、三原针法,引出基本针法的衍生针法——环编针,并加以介绍。赵教授收集了藏于日本寺庙发现的宋代时期的袈裟、河北出土的元代织物、明代刺绣菩萨像等环编绣的资料,并以实物图像为参考,从数量、技法等多个角度,介绍了环编绣的特点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纺织品和刺绣的关系。
接下来演讲的包铭新教授,作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主任,他同时也是一位对艺术独具慧眼的收藏家。此次的演讲引“针尖上的书画”为题,首先分析了中国古代纺织品上施加图像的需求和方法,并以实例分析了手绘、印花、提花和刺绣这几种方法的特点,然后围绕“针尖上的书画”展,结合展品与其他古代刺绣佳作,讲述中国刺绣和书画绣的起源。接着介绍了宗教性绣画以及纯美术绣画的兴起的关系及演进,进而过渡到文人趣味书画绣的高峰和书画绣商品性的增加。最后谈及近现代书画绣的时代性和国际化,包教授以展览上的一些展品为例,介绍了近现代书画绣的发展状况。包教授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介绍方式,使得会场气氛自由热烈,将学术性与审美享受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随后,青年学者张琪、容婷两位博士研究生,分别从“西方博物馆藏中国刺绣”和“瑶族刺绣”两个角度,向大家介绍了她们在中国历史刺绣方面的研究经历。
张琪主要从西方博物馆藏中国刺绣的收藏分布以及特征分析,对西方博物馆藏中国刺绣进行个案分析和定量研究、海外采购的中国刺绣研究、西方博物馆收藏中国刺绣的标准、途径以及刺绣藏品保存与展示四个方面,探索了包括西方博物馆藏在内的海外收藏中国刺绣与中国传统刺绣的异同。
容婷的演讲是通过对中国瑶族聚居地的田野考察,介绍了瑶族刺绣的色彩、图案针法等特点,同时为大家讲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实地考察,她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外来学者的考察研究以及旅游项目的开发,可以提高当地人保护自己民族传统的意识,促进当地年轻人萌发传承自己民族传统的愿望,进而大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文化遗产的保护。
此次中国历史刺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四位发言人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关于中国刺绣的知识和研究状况,让与会者对刺绣艺术的精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希望,以中国历史刺绣为代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科普、学术、收藏与审美等角度加强人们的关注意识,为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尽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