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中国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已经跌至政府明确强调的7.5%的“下限”,关于中国政府是否应该出手刺激经济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路透认为,最近中国政府推出的经济政策可能已经反映了领导层工作重心的转变。
虽然中国政府所有的言论仍然强硬,但中国最新的政策举措说明了,工作重心更为关注经济,混入痛苦相对较小的改革措施,这增加了北京当局正在改变措施促进疲软的经济增长的证据。
虽然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打点滴式的简单改革,但因为担心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向悬崖边上,他将避免推出更重大的改革举措。
政府顶级智库的分析师表示,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政府再平衡中国经济,摆脱对投资和信贷驱动式增长模式的依赖,转型为更依赖消费和创新的承诺。
但领导人知道,他们在走钢丝,中国经济今年不及预期的表现已经凸显了谨慎前行的必要性。改革可能能很好地保证未来的增长,但如果现在过于激进地推进改革,可能会导致经济受到打击,而这又会迫使北京当局重新走上政府救市的旧模式——使中国经济在转型路上出现倒退。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家表示:“在经济转型的同时,政府必须坚守经济增长的底线。经济转型不是一触而就的,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改革,而不是推倒重来。”
从今年3月上台以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就多次传达改革的信号,强调中国经济必须摆脱对廉价信贷的依赖来支持两位数的增长。
但因为对经济增长担忧的加剧,最近几周北京已经公布了一系列的小规模刺激措施。
重大的改革措施,比如说全面的利率市场化,至今仍然缺席,虽然今年10月可能出现进展。今年10月,中国执政党将召开一次关键的会议,会上将设定未来十年的经济议程,还可能会设定一些政治改革措施。
在此之前,北京当局将追寻一些容易实现的改革措施:方向正确而且没有争议的改革,可能对经济增长有一些影响,但只是温和的,但这些措施的范围和野心都受到了限制。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央行决定取消银行贷款利率下限就是一个例子。这是广受欢迎的措施,因为这大部分是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象征性前奏——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是更为困难的任务,需要更多的时间推进。
央行表示,在改革存款利率前,必须推进存款保险计划和其它准备措施。而经济学家表示,除了担心这会挤压银行业的盈利,还担心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短期对经济的冲击。
政府智库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学家Liang Youcai表示:“他们现在不敢自由化存款利率,因为这会推高融资成本。”这里的逻辑假设是,存款成本走高会拉高贷款利率。
虽然中国领导人已经多次表示,为了推进改革,经济增长下滑是必然的。但今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已经跌至了7.5%——跌至了政府设定的2013年经济增长目标。
然而,了解政策制定者想法的经济学家表示,象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那样在大型基建项目上大肆挥霍的刺激模式,现在是根本不会考虑的。
中国政府控制污染严重和产能过剩部门的改革努力,给经济带来部分压力已经开始体现。但大规模的刺激计划意味着,这些努力会出现倒退。
虽然拒绝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但中国政府已经公布了针对一些经过仔细筛选部门的增加支出计划——保障性住房、城市基建和高铁。
分析人士认为,政府仍有进一步促进增长的空间,比如说对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补贴、对公共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支出。
最终,中国政府希望避免出现失算——推进改革导致经济增速下跌得过快过大,进而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甚至可能诱发社会不稳。
法兴经济学家姚炜表示,同理,如果政府过于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容许经济和金融失衡过度的累积,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她表示:“在以后某个时刻,所有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说信贷风险问题,都将会爆发。”
预计,今年10月的北戴河会议是值得关注的关键时间点。过去,各届三中全会一直是中国关键改革的时间跳板,包括上世纪90年代前总理朱镕基推进的改革。
分析师预期,习近平将在会上敲定更有系统性的改革路线图。
路透认为:
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土地改革,放松对农民拥有土地的权利限制,放松僵化的户籍制度。这些改革将使农民工更容易落户城市,为把更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宏大长期计划铺路。
为了让地方政府摆脱对卖地和借贷收入的依赖,财政和税收改革是必需的,现在的体制已经导致挥霍无度的建设行为和地方政府的高债务负担。
另一方面,在新兴市场资本流动大幅波动正引起对经济稳定性担忧的时候,北京当局并不急于通过取消资本管制,全面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这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分析师表示,未来中国的政策将很可能是在维持健康的增长水平和推动主要增长动力的转变之间寻求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