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现代化、智能化产业的兴起,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业也正积极转型。然而,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的制约却也如影随形,像一块块巨石横亘在纺织企业面前。
正是出于对创新、求变的迫切需要,产学研模式恰逢其时地成为企业的突破口。今年年初,石狮鸿泰织造染整公司总经理施韵铅赴香港,与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了直接接触,并达成了合作项目意向。据悉,该项目将开展新型染整技术的研究开发合作,填补国际染整技术空白的项目。而这只是纺织企业积极寻求“外脑”援助中一个最为平常的例子。
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正注意到,发展纺织行业的关键在于树立“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理念,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科的交叉融合尤为重要。尤其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产学研合作更是必不可少,而为了充分进行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经开始了“量身定制”式的模式探索。
产业镜像:别急于获得产业化成果
近年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互动频繁。国内的纺织企业纷纷与部分纺织高校联姻,先后成立科研中心、项目小组、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产学研合作。
据相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纺织产业在提高创新能力及建立创新机制等方面成绩显著,其中,有约80%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三分之一获得行业科技奖励的项目是产学研的成果。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产学研的有效整合为纺织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纺织相关人才的培养、行业相关技术平台搭建以及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也为纺织行业进一步提高科技贡献率提供了动力支持。
其实,在纺织行业中,产学研一直都备受提倡并积极践行,近年来,产学研概念进一步向产学研用深化,对“用”的强调,其实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在过去的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普遍对科研成果不能顺利进行产业化生产抱有担心。然而近年来,企业也有另外一种声音响起,希望科研院校能更加创新,这种观念改变的背后,三者的合作又带来了哪些全新的感受?
呼声: 期待科研院所更具前瞻性和创造性
案例: 8月底,在中国国际秋冬家纺展上,专业从事亚麻纱线和亚麻布研发的新申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麻纺行业协会流行趋势研究与推广工作室推出了“2014/15中国亚麻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
据悉,“2014/15中国亚麻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以亚麻家纺面料自身独特的价值属性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市场在家用纺织品领域流行趋势的整体把握,推出了“蝶变”、“返璞”、“流年”、“绚烂”四大趋势主题,向家纺行业及大众传播亚麻的流行风尚,从而引导亚麻企业产品研发,推动亚麻家纺行业设计创新。
呼声:企业眼光应该进一步放长远
案例:去年,由成都纺专牵头,100余家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中高职院校的代表,齐聚成都纺专,成立了西部地区首个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合作平台——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
成立以来,联盟组织开展了三场服装服饰展示会,两次纺织服装技能大赛,一届四川纺织服装高峰论坛、两届中高职衔接单独招生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川内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资源整合,抱团发展的良好态势。
企业:产学研合作确能激活创新活力
“新产品的成功研发是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新申总经理李建峰介绍说,近年来,新申与东华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在设计、生产、研发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为企业的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实,产学研在企业身上发挥巨大能量的,还有张家港三得利染整科技有限公司。
“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作用不可限量。”该公司董事长马新华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三得利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同承担的“多花色新型纱线连续涂料染色技术和设备”项目,顺利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科技成果鉴定,为企业赢得了更多商机。除了上述项目,由三得利和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发的生态花染纱线、色织段染面料、生态彩牛纱线等产品也均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产学研合作效果来看,合作以来,三得利产品研发项目得以快速推进,并攻克了不少技术瓶颈,带动了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进程。”马新华说。
上述两家企业虽不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在产学研的带动下,企业无疑在合作中获得了新的动力。不过李建峰认为,在实际合作中,企业和高校除了理念和目标一致外,对市场把控也尤为重要。“产学研结合,重点就是要攻克新技术,并创造出新产品。” 他解释说,创新要钻得进,走得出,要进行前瞻性科学分析,又要以市场预测为指导,因为你无从知晓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有没有市场。
科研院所:产业化靠技术、也靠模式
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多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学科设置、加强对行业的技术研究,并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其各自的优势更好地粘合在一起。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就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主动向行业企业伸出合作之手,开展调研,形成了“培养方案共定、培养过程共管、质量评价多元”的专业建设机制,并探索出了“工学交替、双向服务”、“双元四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据该校校长夏平介绍,学校已联合四川理工学院,为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量身定做了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培养人才,学校还与企业在技术上进行了紧密合作。去年,学校与广东信迪印染合作研发激光印花技术,并联合国家画院,将中国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如今,学校已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予“全国无水印染创新技术研发中心”。
作为在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多年来一直与企业保持着紧密合作,为企业提供中长期技术支撑,为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服务。
目前,该院正在着力推进的“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产业化技术开发”、“新一代聚酯纤维的工程化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纤维在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技术开发”等三大科技项目,正是立足于促进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重要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为行业内的协同创新搭建平台。
夏平指出,产学研在合作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我国纺织行业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长效机制不够;二是企业投入研发程度不够;三是创新意识不强。“目前,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大多是以短期项目为主,缺乏中长期的技术研究合作机制,企业更多看到的是短期利润。”夏平表示,产学研的成果转化到市场,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就需要企业不能只看短期效应,更应从长远角度出发。
模式素描:七模式破解产学研迷局
资本与科技、产业联姻的一幕,在中国的纺织产业中不断上演,产学研战略联盟正作为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带领着企业不断向前,多种多样的产学研模式正在涌现。目前,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分为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科技资源的共享和技术咨询或服务七种。
● 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是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让技术成果能够迅速市场化和产业化。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只有约10%的纺织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与企业合作开发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是指专利权人或者授权人作为让与方,许可受让方在约定的范围内实施专利的技术转让形式),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纺织服装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纺织技术,投入了几百万元申请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技术转让模式优点是权责分明、容易操作,技术成果较为成熟,有利于短期内促进出让方科研成果产业化。缺点是多为一次性转让行为,产学研各方关系较为松散,注重短期效益。
● 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模式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纺织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
技术开发模式有三大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开发风险较高,且主要由企业承担;三是所取得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比较明晰,一般为双方共有或由研究方享有。在技术开发中,研究方在乎发表科研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企业则在乎技术成果转化及市场价值的实现。
据一项对江苏省部分纺织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合作开展科技攻关” 是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运用技术开发模式,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模式。
据了解,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院校合作开发项目,每年都有新课题。副董事长孙道权介绍称,公司针对高校研发人员流动性较大,注重科研成果及发表相关论文的特点,把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课题,高校教授及带领的硕士生、博士生只需将各个小课题完成好并整理出相关的报告即可,由公司进行技术集成。这样一来,公司在合作中掌握了主动权,使项目的研发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除此之外,合作项目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在合作之前就签订合同进行约定。据悉,鑫缘茧还针对高校的特点,采取弹性工作、目标考核的办法,将研究任务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在任务开始时严格把关,中途进行检查,最后检查研究结果是否达到要求,研究过程中不加干涉,各司其职,争取最大信任。
● 共建经济实体模式
企业受让共建经济实体是产学研之间最紧密、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也是最成熟的合作方式。虽然这种模式在产学研结合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却能反映出产学研结合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态势。
共建经济实体的特点首先是以市场为导向,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机构是技术的源头,企业作为生产、销售的基地,相互结合形成研究、开发、研制、生产、销售一条龙;其次是高校与科研机构主要以技术(无形资产)入股,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现金等投资入股;第三是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最后是产权明晰,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共建经济实体模式一般适用于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在资金投人、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或是合作各方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价值观念基本趋同。由于高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功能是研究开发,不是企业经营,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这种模式是否有效,还取决于企业能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
共建经济实体并不广泛,其主要原因在于,纺织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高市场占有率,高校追求高学术水平、较强的学科优势和培养优秀的人才,科研机构追求研究开发能力的提升,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要通过建立经济实体走到一起很不容易。即使走到一起,也存在观念的冲突、文化的碰撞,有一个磨合的过程。磨合得好,能够成功;磨合得不好,就容易失败。
正是出于对创新、求变的迫切需要,产学研模式恰逢其时地成为企业的突破口。
● 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模式
企业选择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条件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
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模式的特点是高校、科研机构以优秀的科研人才加盟,企业投人研发经费,安排产业化人才加盟,形成“人才+资金”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次是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行管委会、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最后是实验室或研发机构独立运作,具有经营自主权,对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均有明确的约定。
这种模式适用于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各方均有比较显著的优势和较强的实力,且互补性比较强,属强强联合,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缺陷是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的归属容易产生分歧,要加强多方交流。
企业与大学或科研院所设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例如汉帛(中国)有限公司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嘉兴市越龙提花织造有限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成立的越龙提花面料研发中心、东华大学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等多家大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等等。
这种模式使企业能够对科研院所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投入,也使科研活动更贴近市场需求,缩短产品化周期。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储备技术和人才,并能充分运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是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对技术需求和供给对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 共享科技资源模式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科技资源,自身却相对匮乏,技术创新受到很大影响。为弥补其不足,企业需要与科技资源相对充足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以解决自身科技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
纺织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纺织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硬、软件要素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室材料、试验方法、科学实验数据和人才。科技资源的共享即是公开并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科学、高效使用和管理,使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可成就提到,公司主要从事针织、印染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近些年与多所大学结成产学研联盟后,充分利用大学现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对所需材料进行大量的测试,节省了大笔的测试费用,也为企业顺利开发新产品创造了条件。
不难看出,该模式是属于辅助性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而且几乎不存在合作风险。
● 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产学研结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的机制以及人才训练基地,包括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
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优点是,发挥各方优势联合培养人才,对于合作各方而言,是一种共赢模式。对企业而言,短期内可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可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对高校、科研机构而言,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更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求,而且合作风险比较低。
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丰富,能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比较大的合作空间,正因如此,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所占比重并不大。
“我们学院和70多家纺织企业建立了合作项目,积极参与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工作,为企业培养大量人才。许多优秀纺织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内部的人才更新赶不上生产的更新,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我们的老师积极发挥能动作用,以讲座等方式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而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频繁与企业接触,尽早深入了解行业,提高自己能力。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是互惠的、紧密的、长期的合作。”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院长张健飞说道。
●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
高校、科研机构利用学科、专业的优势,建立面向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当前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的特点是提供专业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研究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它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适用于有较强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先进的科学仪器与技术设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且有较强服务意识的机构。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的有机运行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以及高校科研体制的转型。
在“丝绸之乡”盛泽,有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验室”——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纺织企业不用购置仪器设备,不必精通技术,不用自己动手,就可以方便地在科技中心上享用从原料测试到产品检测、成品病疵原因分析等一站式服务。
吴江市盛泽镇有化纤、织造、印染服务加工企业数千家,其中95%以上是中小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显。2003年,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纺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应运而生。该中心最初只能为中小企业提供面料织物分析、测试两项简单功能,现如今已经发展成集织物设计分析、面料试样、数码印花、纺织品检测于一体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十年来,当地的很多企业都养成了“有困难找科技中心”的习惯。
正是出于对创新、求变的迫切需要,产学研模式恰逢其时地成为企业的突破口。
众家之言:共创双赢需多方支撑
透过近年来涌现出的各种产学研新模式可以发现,产学研结合不是一个产业的事情,更不是一个企业的责任,而是要通过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相互配合,形成一种产学研合作链,才能释放出巨大力量。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夏平:仍在寻求资金、政策支持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历来重视产学研的结合。目前,针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居多并向园区集中的特点,学校积极融入彭州家纺服装园区、广安牛仔产业园区、广东新塘、西樵纺织园区等全国六个大型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实施“规划+双中心”的服务模式,帮助园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园区建设和管理、科技支持、员工培训等。
近年来,学校更是密切关注纺织领域的前沿科技技术,并应用高端技术,开发高端产品,服务产业需求。学校参与研发的激光印花技术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印染技术、功能性纺织品研发、新型防红外纤维的应用研究、新型高强高性能纤维适纺性能的应用研究等项目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正在产生极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科技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截至目前,学校已与7个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266家企业紧密合作,企业向学校投入近千万设备,10个“校中厂”落户学校,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谋发展”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产学研合作不仅是提高企业自身实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紧跟市场实践,并推动多元合作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国家能够对企业研发提供政策上或者资金上的支持,对企业正在开展的项目上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道权:技术“师承”需更多法律保护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学校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必由之路。
高校、科研中心与企业相结合,可以做到科技成果产业化,也能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而产学研合作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
其实,产学研合作是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为此,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希望国家在产学研教育等方面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政策、法规。对产学研中的人员流动、生活待遇、成果归属、职称评定、个人权益、设备共用等方面有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
多年来,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为先导”,建有科技部批准建立的丝绸行业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部批准建立国家蚕丝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机构、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等。近年来,实施国家、省科技项目30多项,1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天然彩色茧丝、功能性真丝家纺和桑蚕保健产品等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师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深刻地认识到了技术承接的重要性,但现在能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学校和科研机构越来越少,也希望国家能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并给予更多的支持。
创意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时文:期望更优第三方平台
合作开发的资金和外部环境是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时比较关心的问题。对于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和实力;而对于企业来说,面对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会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进行仔细考量,甚至放弃。
一般来说,企业都能承担资金方面所带来的风险,但仍希望国家能够给予资金支持,从而加快高新技术的转化速度。也希望国家能够通过有关政策,如补偿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为纺织企业产学研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希望政府能建立更加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在科技成果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起到更好的桥梁作用;能够提供更健全的、准确的信息服务,提高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服务能力,加快纺织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正是出于对创新、求变的迫切需要,产学研模式恰逢其时地成为企业的突破口。
新锐观察:政府角色不可或缺
“产学研合作”的雏形,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六工程师”:一些思想解放的大学教师,利用周末“走穴”,企业给他们钱,他们帮企业解决生产难题,但因为是“地下活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他们的积极性。 如今,由政府推动的产学研合作被国家毅然上升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突破口”的层面,至此,中国的产学研合作,走完了从“星期六工程师”到校企合作再到国家战略计划的历史进程,未来,政府仍将扮演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推手”角色。
● 政策倾斜
据了解,天津市在去年颁布的《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高等院校教师以职务成果创办企业”,“纲要”实施一年来,几百个“睡在”象牙塔里的“金点子”被唤醒,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今年,天津市教育部门又推出了《高等教育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意见》,政策机制的彻底松绑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记者了解到,去年一年,天津高校共签订技术合同2956项,合同金额12.5亿元。与此同时,天津还与国家教育部签署共建“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将全国各地知名院校的科研成果集结于天津。
天津市教委科研处处长林列说:“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个中心打造成一个吸引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在津落地的一个窗口,并且打造成一个科技成果转换的国家级平台。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这个平台,使产学研的合作得以全面发展。”
据悉,天津市共有高校56所,在“十二五”规划中,天津市将为天津高校投入24个亿,围绕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重点支持24个重点学科、80多个本科专业,使他们的科研成果直接产生效益,为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的贡献。
● 财税支持
对企业来说,产学研合作多为公益行为,收益很小,而且要承担很多风险,比如学生实习期的安全问题,生产设备的损耗。所以产学研合作中,往往是企业不感兴趣,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
因此,政府应制定与产学研合作配套的税收政策、金融信贷政策、风险投资政策、专项贷款政策等,鼓励纺织企业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首先,政府应支持创业投资基金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如浙江省由政府全额成立了中小纺织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投资入股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共同成立创业投资企业,向创业初期中小企业股权投资,规定优先支持对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进行投资,改变中小纺织企业创业初期的资金困境,促进中小纺织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创业。
其次,政府还应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在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时,还应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研究制定必要的税收扶持政策。
● 法律保障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60%的高校认为“缺少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是制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而有19.61%的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政策法规。
实际上,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围绕技术创新而展开的一系列经济行为的总和,也是一系列法律行为的综合,涉及多种新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或单独、依次呈现,或交叉错综呈现。产学研用合作往往不能通过市场行为自发解决,需要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安排,确立必要的准则,规范和约束合作行为,界定各类合作主体的职责和权益,建立共同投入、成果分享,技术、市场、管理等风险分担的机制,从而促进和推动产学研用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保护产学研合作各方合法权益,为产学研合作的各方提供法律规范和调控,建立健全合作组织内部规章制度,制定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等。
● 平台搭建
地方政府是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搭建者。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属于科技基础设施的范畴,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除了政府别无选择,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外包等方式来建设和维护,但从根本上来讲,科技基础设施的提供者还是政府。
同时,地方政府也是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维护者。产学研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每一项社会活动都有其自身规律,同样也需建立相应活动秩序,活动秩序可以是事先制定活在活动中产生,但秩序的维护者必然是政府。
例如广州、东莞、中山、珠海、佛山等市政府分别与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签订了23项纺织方面产学研合作项目。许多高校还与广东100多个专业镇进行合作伙伴双向选择,开辟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新领域,有效提升了专业镇纺织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竞争力。
近年来,福建省纺织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也逐步形成并完善,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不断提升。全省纺织企业省级技术中心达40家,建立了多种形式产学研联合体,如翔鹭化纤与美国杜邦公司的PTT纤维联合体;凤竹集团与全球纺织品检测机构INTERTEK联合设立纺织品检测中心;长乐经编科技园区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江南大学等院校建立纺织产业创新中心产学研联合体;石狮染整业与国内多家院校、研究机构结成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中心,一批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系统以及ERP系统,凸显现代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