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化纤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全球视野下的科技化纤发展之路”论坛纪实
2013年10月18日,“全球视野下的科技化纤发展之路”论坛由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和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管委会共同组织召开。论坛旨在站在全球化纤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模式基础上,研究探讨浙江化纤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尤其注重分析化纤产业科技进步和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所需的要素配套和路径选择,通过“政产学研资介用媒”等各方专家的研讨,为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产业平台的建设出谋划策,为化纤产业的发展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端小平(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
目前化纤产业已经基本见底,不会再下挫,但可能在谷底维持现状两三年,并不乐观。为什么?
一是产业利润往上游转移严重,利润分布严重失衡,主要是PX,如果现状不改变,整个涤纶行业都将为PX打工,且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况下。
二是化纤产能处于惯性增长通道。卷绕头是核心的部件,国内主要被欧瑞康、日本TMT和纺科院等控制,几家都是有序放量,牵制下游化纤产能扩量。目前,欧瑞康的订单已经到了2015年,所以产能还将惯性增长。
三是纺织服装产业出现新的变化,我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对国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国际市场不景气,直接导致出口量下降;纺织业正向新兴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转移,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低迷;服装行业已改变传统营销模式,电子商务、虚拟经营等使纺织服装品牌去库存化,这些都对上游化纤产品的销售和库存产生很多不确定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化纤产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工程院姚穆院士引用了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到2050年全球的纤维加工总量会达到2.5亿吨,其中产业用纺织品将达到1.7亿吨。现在化纤产能仅9千万吨左右,大量集中在服装用和家用领域。当前产业发展不振,是全球性经济问题所带来的需求萎缩造成,根据预测空间还很大,接下去化纤产业就是怎么调整、怎么发展的问题。
赵强(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
首先,需要为化纤产业正名,尤其是涤纶。公正地讲,涤纶纤维是非常好的材料,不论是用途和性能,都有其优势,今后还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涤纶占化纤总量的60%至70%,而棉花不可能替代那么大量的涤纶。
其次,化纤科技城是一个产业平台,属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其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甚至创造市场需求。对于研发平台的建设,要先明确定位和投资主体,这对未来的运营有很大的关系。建议以企业为投资主体,这样效率更高。
最后,龙头企业需要承担起领头雁的责任。这一轮肯定面临着残酷的市场洗牌,大浪淘沙后,像荣盛、恒逸这样的“航空母舰”会更具竞争力,但未来的市场竞争不是单打独斗就能赢的,需要产业链协作,要融合,大量中小企业需要跟着“航空母舰”一起出海。
陈文兴(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
我国尤其是浙江化纤产业发展是值得骄傲、令人敬佩的事情。我们从无到有,形成现在的产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完整的产业链,这里面尤其要感谢大量民营企业家的加入,加快了这个进程。
化纤产业对未来的发展要有信心。未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化纤新用途的开拓,化纤的消费量必将提高,化纤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当前化纤产业的发展存在内外两方面的问题。从内因来讲,化纤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至今,民营企业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投资、交钥匙工程、购买成套的设备发展起来,缺乏真正的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积累。从外因来讲,我国面临着化纤资源、环境保护、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外部压力,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不稳定性也加剧了我国化纤产业发展的困境。
科技化纤的发展模式要更加注重成果转化率。目前,科技化纤领域研发出来的新材料不计其数,但一方面真正拥有重大创新的成果不多,另一方面是成果产业化的很少。科技化纤要真正加大研发投入,要真正围绕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重大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而且要让科研成果产业化后实现盈利。
企业的发展理念要转型升级。深入转变企业内部的体制机制,真正重视企业的研发工作,而不只是简单的立项争政策争国家的补贴,最终没有很好地实施项目的研究工作。
程惠芳(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
就《全球视野下的科技化纤之路》这个题目,我主要讲三点:
首先,中国化纤要在世界化纤产业中提升地位,需要实现三个突破。一要实现规模突破。未来全球化纤需求量将达到2.5亿吨,巨大的市场需求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实现化纤产业的规模扩张,尤其在产业应用领域;二要实现质量、效益的突破。要不断提升化纤产品的质量,使得未来化纤的某一类国际技术标准能掌握在我们手中;三要实现品牌的突破。要大力提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其次,化纤产业链全球布局的路径。一是化纤原料的全球布局。需要在资源能源领域,寻求国际战略合作伙伴。二是国际战略联盟的布局。要和国际上的顶级化纤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引进世界级或国内一流的化纤研究院、研究中心。
再次,全球视野下科技化纤企业的培育路径。要培育化纤产业世界五百强的跨国企业,并注重骨干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王华平(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
“全球视野”应该从什么角度切入?我想应该主要从两个角度去看。
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化纤产业从1938年的尼龙,到1953年的涤纶,再到目前庞大的产业规模,其发展一直跟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其发展不仅支撑或者满足了人类生活的需求,还被用以解决信息、航空等领域的需求。
从纤维产业转型角度来看,中国成为世界化纤制造大国,靠的是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现在,这些比较优势没了。由于中国本身化纤市场的需求和中国化纤产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的需求能支撑中国化纤产业发展,所以中国化纤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仍不可撼动,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发展模式应当改变。
中国化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错失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机遇。今后,我们必须主动投入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构筑某些方面的行业壁垒,形成局部的垄断优势,提高附加值。产品要面向市场,在专业化、功能化、多元化等方面细分。从长远来看,拓展新兴市场和专业化细分市场,是今后化纤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要加强石化资源之外的原材料开发,比如生物质纤维、再生循环纤维等。
忻浩忠(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主任):
如何看待传统纤维和新兴纤维?中国的涤纶产能是全球最高的,具有垄断地位,却没有获取垄断价值,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埋头做涤纶,却没有将涤纶的生产和终端产品的开发结合起来。杜邦当时开发“莱卡”,同样是普通的氨纶纤维,却通过品牌塑造和产业链整合,主导了市场,甚至成为时尚的代名词,这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力量。那么,我们在这方面有没有可以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呢?
随着化石能源的慢慢枯竭,化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包括一些生物基纤维的研发、化纤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以及传统纤维的应用拓展等,这些课题的攻克都需要加大投入,这也是化纤科技城建设的意义所在。
香港理工大学现已计划在化纤科技城建设研究院,我们会结合当地实际,把国外和香港的技术、概念、理念引进,再跟同行和兄弟院校、企业结合起来,实现科研、教育和产业结合,把平台做成引领国际纤维科研、教育、产业化的领军机构。
陆铁(省经信委轻纺办处长):
浙江的化纤产能接近全国50%,但同质化、过度竞争严重,出现“产销两旺、利润亏损”,利润水平较低。此外,劳动力价格也不断攀升,整个化纤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怎么办?
一要对探索传统化纤产业升级进行示范试点。当前传统化纤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化纤企业老的生产线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淘汰、全部更新,目前,荣盛已经在“机器换人”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实施后可以节省人工40%,已经为化纤产业做了很好的示范。
二要在高端化纤新材料上进行试点。要利用科技城的土地空间优势,有17.7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可以引进一批高端化纤项目,发展高端化纤材料。
三要对产学研结合、科技人才集聚进行示范试点。要改变产学研间松散的合作形式,加强紧密型合作。还要筑巢引凤,加强科技型人才的引进,这方面可以参考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模式。
兰建平(省经信委研究所所长):
全球化视野下的科技化纤发展之路,强调的是“全球视野”和“科技化纤”。
首先,未来浙江省、萧绍地区或者萧山的化纤产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培育国际化的本土企业,还要探索科技城规划建设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良性互动机制。
第二,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关键是战略走在前列,这个环节要体现“科技”。既然是“科技化纤”,就需要我们将最新的技术运用到研发、生产、销售到客户管理的各个环节,努力站在时代前列,成为化纤技术进步的风向标。
第三,化纤产业的发展,要立足萧山、面向全球。科技城的发展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现在香港理工大学和东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整合到科技城这个平台中,就是全球资源的利用。
第四,要探索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现在城镇化是以政府推动为主,而科技城要探索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城融合的特色城镇化发展路径,体现市场机制配置要素资源,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
余小艳(省发改委产业处副处长):
当前化纤全行业微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化和科技化,是化纤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就产业布局而言,国务院下放10万吨聚酯、PET和PX为代表的石化项目审批权,对于大型化纤企业的产业链完整度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被产业上游掣肘。在纺织产业链中,上游石化行业与下游印染产业的整合集聚提升,有利于完成上下游之间的双向驱动,达到产业协同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将在资金和用地上进行大力支持,通过划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专项资金,扶持内生性企业,迈出化纤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
此外,要正确理解化纤产业产能过剩这个问题,我们不回避化纤产业确实出现了结构性过剩,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应放在全球市场并动态去看。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消化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淘汰一批和转移一批”,加快优化调整,希望行业协会在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时候为企业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参考。
王颖(杭州市经信委纺织处处长):
化纤产业要转型升级,就要回答提升什么、如何提升这两大问题。
首先是提升什么?萧山化纤产业链要提升“两头”,但制造环节也坚决不能丢,否则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因为设计、研发、营销等“两头”环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制造来支撑的。
其次是怎么提升?一是需要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研究院所进行技术创新,把最新科研成果产业化;二是需要完善型的技术创新,进行技术改造、工艺革新,降低能耗,降低污染,降低原材料消耗,还有节约用地等;三是要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发展差别化、高端的化纤产品;四是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营销体系,创新生产、管理、研发以及整个商业运作的模式。
陈秋芹(萧山区经信局副局长):
萧山的化纤纺织产业基础雄厚,从大纺织概念来算,产值达2000多亿元,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集聚区块。浙江产业集群试点把绍兴和萧山连在一块,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扎根化纤产业,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化纤梦”才刚刚开始。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强强联合,萧山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攻克技术难关,相信中国化纤科技城,一定能够成为承载全球化纤人梦想的地方。
李水荣(荣盛集团董事长):
政府讲政策搭平台,专家讲科技和模式,我就讲讲企业怎么生存发展。化纤科技城的概念提出,是在两年前,但是当时化纤产业形势还很好,都还赚钱,有些企业没有真正领会产业转型升级的要义,一直拖到大家发现再不转型就要等死的地步了,才回过头来想寻求平台的支撑、政府的支持。
荣盛是“机器换人”样本工厂,很多领导和企业家参观后都说很震撼。实际上,我们2005年就开始谋划自动化转型,在这方面一直有规划,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要适应形势,顺势而为。比如说用工数量,还要大幅度降低;节能减排,如果产值翻倍,用电量不变,这就是成功;产品换代,从常规品种为主到高端化、差异化转变。每个企业都有其特色的生存发展之道,但有了化纤科技城的支持,有了政府、院校、企业的共同参与,我相信化纤产业还能迎来下个“黄金十年”。
王军(欧瑞康集团中国区总裁):
欧瑞康以科技、研发为主导体现核心竞争力。目前,欧瑞康的产品研发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改进性研发,是以功能性和工艺性的改进来完善流程和产品。比如我们利用金属材料与工艺相融合的办法,使得锭子和轴承在高速状态能承受更多重量,纺丝速度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同时产品的质量和均匀程度明显改善。
第二类是原创性研发,利用各个学科和大发展方向,为产业的发展和生存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不难看出,化纤产业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渠道仍然是技术进步,科技城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因而它的成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毛祥秋(杭州明彰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所在的团队一直在从事科技园的建设和运行,而科技园真正的使命,在于弘扬创新精神。科技园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具有面向市场的利益驱动创新机制。在科技园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而民营资本的介入,表现的恰恰是一种市场化的机制,从而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在园区运营中,将存在大量的产业服务,利用市场化的渗透原则,也就是说服务只有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才真正具有价值。同时,化纤科技城必须具备足够的人文关怀,一个能够留住企业、留住人才的科技园,才能厚积薄发、生生不息。
杨晓峰[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管委会主任]:
化纤科技城是萧山区政府批准成立的化纤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平台,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化纤新材料示范基地”。化纤科技城位于萧山区益农镇,规划面积17.7平方公里。
化纤科技城立足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集聚高端要素、高端服务,在要素配置方式、生产制造方式和产业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构建科学、健全、高效的产业生态系统,还原化纤产业知识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本质,形成化纤产业“科技进步”和“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打造中国化纤产业先进制造业高地,推动化纤产业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产业转变。
围绕着化纤科技城的总体战略,我们要打造六大平台:
科创平台。我们已与香港理工大学、东华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将共建世界一流的化纤产业研发服务平台,集聚全球领先的科创要素资源;
资本平台。化纤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即将组建,并引进一批投资机构,助推产业快速成长;
孵化平台。充分利用科技城集聚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引进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化纤产业孵化平台,孕育产业未来;
人才平台。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未来,是核心竞争力,打造精致城镇,做优产业环境,用事业和环境引人留人,创新机制吸引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为化纤科技城服务;
制造平台,化纤产业转型升级归根结底要落实到高端制造环节,建设一批“机器换人”、“智慧制造”等样板工厂,形成具有化纤高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树立行业标杆;
数据平台,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在园区智慧管理和产业数据平台建设方面探索创新,从而在生产提效、节能减排、智慧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并衍生更多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