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释出的信息十分明确,即中国经济需向更平衡、可持续增长的模式转型。
这是10年前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得出的结论。会后,中国经济模式并没有出现太大变化,仍以投资为主导大步扩张,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造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环境破坏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进入2013年后,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再次倡导和谐发展。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判断这次是否要动真格。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及其他高层领导一方面对经济放缓表现出极大的容忍,一方面推进改革,这是令人颇受鼓舞的迹象,表明他们对改革所持的严肃态度。中国政府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为7.5%,为1990年代末以来的最低增速。过去30年,中国GDP每年都以双位数增长。
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称,“自1970年代末改革以来,各届政府一直强调经济增长速度是首要任务,无一例外。”
“新一届领导层并没有说他们不关注经济增长,但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稳增长而非高增速。”
这从今年早些时候出台的新举措中便可见一斑。当时,中国经济可能大规模放缓引起投资者担忧,中国政府宣布出台了小规模、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经济,而没有采取以往那种大规模刺激措施之类的举动。
中国新一届领导层的实际行动将最终验证其改革的胃口,而将于11月9-12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此提供一些早期线索。
以往,三中全会一直是中国重大经济改革的跳板,譬如1994年出台的经济改革措施就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铺平了道路。这当中也有例外,10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便没有作出重大改革决策。
通常这类会议声明涉及方面广泛,经常刻意地模棱两可。但观察人士认为,会议声明的基调和详略安排能透露出政策的侧重点。
“譬如,会涉及到国企改革,但可能会像以前一样,只是泛泛而谈,”摩根大通驻香港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音)说道。
“但在财政、土地改革等一些关键领域,他们将会大篇幅地详细阐述。”
最后,更重要的是当局在接下来六个月至一年内的举动。外界普遍预期,紧随而至的举动不会像1994年那么大刀阔斧,但也不会像10年前那样无所作为。
外界普遍认为当局不准备对主导金融、能源等行业的国企巨头动刀,也不会任由陷入困境的企业破产。
因此,侧重点将是剩下的议程:金融、财政、土地和行政改革、资源价格、社保改革、向民营和外资企业开放受保护的行业。
“这么多事情汇在一起,需要全面统筹,因此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任何重大举措都会受到欢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区副主管Markus Rodlauer对路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