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若干决议把中国改革继续向“深水区”推进,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可以看出中央决定之大。那么,《决定》的发布对广大棉企来说,可以期待些什么呢?
优胜劣汰从“人才”出发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央在经济领域改革的最大亮点。”河北沧州某交储企业负责人牛总说,这给棉企带来了希望。2012、2013年度,国家大规模收储给市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棉企大量关停,挣扎在生死线上。对于400型企业来说,可谓“成也收储,败也收储”。以牛总的企业为例,2011年,他们企业交储利润2000元/吨左右,2012年降至1000余元/吨,今年却只有500-600元/吨,而且因为公检合格率连年下降,企业已是由赢转亏。另一方面纺企使用着世界上价格最高的棉花,出口竞争力逐渐减弱,却给东南亚国家崛起带来了机会,可以说中国纺织行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如此大规模收储,让市场完全听从于政策信息,大家不再研究市场,棉企经营者逐渐与市场脱节。”一位市场人士分析,尤其近两年,棉企因为以交储为目的,加工籽棉时不再理会纺企的需求,而是热衷“猜测国家政策,投机取巧”,棉企从业人员市场意识不强,竞争力较差。事实上,遵从《决定》的思想,棉市的改革已悄然启动。2014/15年度中国将不再施行大规模临时收储政策,棉花业界普遍认为,临时收储政策结束标志着中国棉市的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未来棉花行业的竞争将归于正常的人才的竞争,而非僵化的“政策市”。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为棉企提供优质资源
近两年,内地棉企普遍遭遇“僧多粥少”、“无米下锅”的窘境。究其原因,一是棉企产能过剩;二是植棉面积减少;三是棉花质量下滑。造成棉企经营日益没落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来自中国目前的“责任田”经营模式。“责任田”造成棉花种植难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近年来,虽然部分承地种棉农民崛起,但在内地仍无法与新疆相比,在制度上也没有相关保障和优惠政策。
《决定》第二十条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家庭农场、全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这几年农业发展,尤其是棉业发展已进入一个瓶劲期。”山东夏津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当地近两年在发展棉业方面鼓励成立合作社,推行全新的企业+农户+基层组织的经营模式,可是限于没有上级政策支撑,也没有扶持资金,一直难以大范围开展,造成棉花越种越少,质量越来越差(主要是三丝、杂质过多问题无法解决)。
“推行土地流转,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对棉花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一位市场人士介绍,《决定》对于解决长期萦绕在棉花产业链的“小农户经营”造成的棉花质量整体不高、竞争力较差的问题将起到推动作用。
可以说,《决定》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棉花企业要趁着改革的春风不断壮大,中国棉花企业的发展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