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家的预测来看,随着政府“微刺激”措施以及年初时一波放贷热潮的影响逐渐消退,中国经济可能从11月份开始放缓。
鉴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结束,中国政府现在或许认为可以放慢经济增长步伐,将重心放在覆盖税制调整以及汇率市场化等各个领域的宏伟改革方案上。
据中国媒体报道,政府正考虑将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由7.5%下调至7.0%,目的是让市场力量在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意味着金融环境将趋紧,政府将集中力量应对国有行业产能过剩和过度投资的现象,同时今夏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批基建项目进度将放慢。
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11位经济学家给出的预期中值显示,11月份中国工业增加值可能同比增长10.0%,增幅略低于10月份的10.3%。该数据将于下周二与固定资产投资和零售额数据同时发布。
最新公布的11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持稳于51.4,表明当月制造业总体上仍在扩张。不过,官方PMI显示,11月份新订单增幅不及产量增幅,待售商品库存出现堆积迹象。
这意味着未来数月企业在消化库存的同时还将减产。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经济学家Jerry Peng称,企业库存水平已非常高,补充库存过程目前已接近尾声。
大企业依然是制造业复苏的主要推动力,其11月份相对于中小企业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11月份大型企业PMI升至52.4,中型企业PMI持稳于50.2,小型企业PMI降至48.3,是严重萎缩的信号。11月份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汇丰(HSBC)中国制造业PMI降至50.8。
圣诞节前中国的出口可能相当坚挺,因为中国工厂为保证外国超市和玩具店的供货充足而抓紧生产。发达国家需求的缓慢回暖继续令中国受益。
《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显示,11月份中国出口可能同比增加7%,增幅高于10月份的5.6%。贸易数据将于周日公布。
今年早些时候为国内企业提供支持的大规模信贷投放已成为遥远的回忆。
政府对金融系统内部债务的激增心存担忧,因而可能希望维持偏紧的金融环境。经济学家们说,鉴于中国央行在通胀放缓的情况下依然收紧了流动性,11月份信贷增长可能依旧疲软。
11月中旬时,银行间拆款利率一度攀升至5.45%的高点,随后略有回落。而在今年年初流动性更为宽松时,银行间拆款利率平均在3%左右。与此同时,国债收益率触及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交易量下降,这些都是流动性吃紧的迹象。
部分流动性萎缩可能是季节因素所致。通常在年末时,银行大多耗尽了全年的贷款配额,可供借贷的资金减少。据经济学家估计,11月份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为5,500亿元,高于10月份的5,061亿元,但远低于9月份的7,870亿元。贷款数据将于12月中旬公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贷放缓的影响可能越来越大,它会导致企业投资减少。
瑞银(UBS)经济学家汪涛称,尽管10月份以来流动性和信贷状况略微收紧,但需要过一段时间后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在10月份小幅上升后,11月份通货膨胀率可能下降,因食品价格涨速放慢。11月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升7.6%,升幅低于10月份的9.6%。《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显示,中国1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可能同比上升3.1%,10月升幅为3.2%。CPI数据定于下周一公布。
此外,中国股市仍在消化明年首次公开募股(IPO)将重新开闸的消息,监管机构在11月底宣布将重启新股发行交易,目前有近800家公司排队等待上市。2012年11月以来暂停的IPO交易有望最早于明年1月份重启。
基准上证综合指数在11月份上涨2.7%,因政府的改革蓝图令投资者倍受鼓舞,而该指数在上述IPO消息的影响下摇摆不定,但维持了本月的大部分涨幅。重启IPO对市场而言喜忧参半,它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股票选择,但同时也意味着已经上市的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