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以“产业发展的新红利——新浪潮与新路径”为主题的2013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在京召开。会议全面分析了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的整体发展形势,重点探讨了行业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及新时期行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和路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出席会议并讲话,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司长王黎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张延恺、张莉、夏令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等和近400名代表到会。
王天凯在致辞中指出,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在全球化高度关联时代要求纺织行业自身进行一系列变革,而这种变革来自于包括技术、产品、管理及营销模式等在内的多维度创新,创新的手段和途径则应涵盖全产业链。现阶段,纺织行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虽已有了较大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创新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紧缺,基础理论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发能力薄弱,国家级的创新主体数量较少,资源分散、未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集中创新体系,以及纺织产业技术联盟还未形成产学研用紧密合作、解决行业共性难点问题的协同创新机制等。从纺织行业的创新实践来看,以市场化原则,利用行业内的一切资源,建立开放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是提升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王天凯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这为纺织行业的创新体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创新必须参与全球分工。王天凯指出,中国纺织工业的自主创新必须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以更高的姿态参与全球分工。新的产业格局的形成不仅体现在低端劳动力成本优势上,更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基于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生物技术、大数据管理以及文化与设计对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中国纺织行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最终处于优势地位的关键所在。
王天凯进一步以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获奖企业为例,指出:凡是在产品开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回报的企业,都具有将外部大环境和企业内部小环境紧密结合,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
朱宏任在致辞中提到,从今年前几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我国纺织行业显现出自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积极转变的趋势,这是全行业克服压力、加强创新、调整结构的结果,同时也需要全行业齐心协力、把握大势,推动这种转变持续下去。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行业既要沉着应对国内成本持续上涨、资源环境压力加剧、全球产业格局加速调整等带来的挑战,更要抓住国内消费升级以及本轮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促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型。
朱宏任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将全力推进纺织行业的创新,帮助广大纺织企业更多分享产业、改革、创新、发展带来的新红利:一是把握方向,推进、优化纺织行业的创新环境,积极参与推动财税、金融、价格等领域的改革;二是推进、增强纺织行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三是突出重点,推进提升纺织行业装备水平;四是瞄准前沿,推进发展纺织行业新兴领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五是深入推进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加大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的集成应用。
孙瑞哲在会上作主题报告。报告分析,与各主要国家相比,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地位举足轻重,发展迅猛。究其动力来源,主要是得益于三大传统要素红利——要素红利、发展红利、市场红利,而目前传统红利正在衰退稀释。
孙瑞哲在报告中分析了三大要素红利的传承与演变,并指出,在要素红利方面,新的红利是城乡一体化形成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以及人才、技工占比将提高。在发展红利方面,与传统红利相对应,中国纺织工业正面临着新的红利要素,包括经济体制红利、国际化红利、科技创新红利、发展模式红利等。同样,市场红利也有新的演变,表现在国外市场红利(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红利(城镇化进程加速、居民收入增长、网上购物新机遇、人口政策调整)等。
本次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时尚谷)、山东天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美国棉花公司、浙江天圣集团、河北宁纺集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