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12月以来,雾霾接踵而至,各地PM2.5指数频频“爆表”。不过,一场雾霾既带来了危机,也带来了商机。自2012年防霾口罩市场的第一轮洗牌起,新入局者蜂拥而至,防霾用品市场规模日益增长。以防霾口罩、空气净化器为主力军的“防霾标配”在网购平台不胫而走,京东、天猫、苏宁、亚马逊等一大批电商纷至而来,抢分市场蛋糕。
据统计,从11月中下旬开始,全网空气净化器的销售就进入了高峰期,销量比去年同期上升680%。
防霾产品走俏网络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12月3日~9日,天猫和淘宝网的口罩搜索总量环比增长185%,同比增长495%,成交量环比增长214%,同比增长903%;空气净化器方面,7日的成交量同比增长184%,环比增长910%,且消费群体主要集中于上海、杭州、南京、宁波及苏州等地。
该监测数据还显示,12月5日~9日,京东商城空气净化器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85.05%,环比前5日增长110%。其中,上海仓的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1500%,环比前5日增长405%。
对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针对天猫商城、京东、苏宁易购、亚马逊四家典型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测评。测评显示,截至12月10日上午10时,四大电商网站PM2.5相关商品搜索总量分别为4192次、1405次、272次、4791次。其中,防霾口罩搜索总量分别为1269次、993次、115次、650次,空气净化器搜索总量分别为2198次、1334次、695次、2346次。
数据显示,电商PM2.5相关商品数量众多,除防霾口罩外,空气净化器的销售也成为电商2013年“防霾经济”的争战重点。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认为,“防霾经济”来临,防霾产品网销量一路飙高,不少商家售卖起了防霾用品。但由于目前PM2.5防护技术有限,相关品牌和产品仍然缺乏一定的行业标准,因此一些电商平台上PM2.5防护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鱼龙混杂,甚至不乏夸大产品功效的嫌疑。这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选择困惑和实际损害,也会使电商群体失去信誉,损失诚信度。行业整顿和洗牌是消费者、电商获取共赢的关键。
市场混战下要谨遵“三不”“一应”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指出,一场由雾霾引发的电商“防霾经济”混战一时间难以偃旗息鼓,对于这一市场,电商还应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应合理调配资源,不盲目。自2013年3月后,电商平台上防霾用品的新注册商家呈一定幅度增长,特别是进入11月下旬之后,更是激增,资源盲目、大量流向与“防霾”搭界的各类产品。有专业人士称,今年防雾霾产品市场规模将达百亿元级。“防霾用品”的网销量与雾霾天气存在密切正比关系,雾霾天气出现时及前后防霾产品供远小于求,脱销严重;雾霾天气结束后,“防霾用具”供大于求。因此“防霾经济”具有短时性,合理的资源调配不可或缺。
其次,要整顿“防霾”市场,不虚假。雾霾来了,3M口罩火了。天猫商城3M口罩的价位在4~128元,京东是1.2~69元,苏宁易购在15~390元。部分商品评价中“高仿货”和“假货”成了较多的投诉字眼。外观非常相似的口罩价格差距大,产品良莠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让消费者难以分辨。有些消费者为此转向海外网站淘宝,这些防霾产品不仅不能过滤PM2.5颗粒物,不利于消费者健康,还损害了电商的信誉。整顿“防霾市场”,制定统一标准,不虚假、不做假势在必行。
再次,要规范营销策略,不浮夸。除了防霾口罩热销外,空气净化器也一度脱销,“吸霾盆栽”“吸霾涂料”等相关商品也积极加入了防霾行列,争抢防霾经济这块热“蛋糕”。有部分电商借势发力,推出“对抗空气污染大作战”等的营销口号,争抢“双十二”商机。然而,实际上部分商家为迎合消费者心理,过度包装了产品功能,夸大了其实际效能,富有想象地将所售产品和防霾抗霾相结合在电商平台进行宣传,误导了消费者。严格规范营销策略,不故意夸大宣传产品效能是关键。
最后,消费者在网上购买3M防霾口罩时应谨慎。一是要注意购买渠道,建议通过3M旗舰店购买。二是注意包装上的防伪标签,许多热卖的3M防护口罩包装上使用的防伪标签,可帮助判断真伪。三是在购买空气净化器时,应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满足实际使用面积的、能效等级较高的产品,切勿轻信虚假夸大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