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陈一新履新温州市委书记一职。当时他感觉“天天坐在火山口上”。
两年前的金融风暴,让温州这一个曾经的中国改革开放好学生,一时间深陷漩涡:老板跑路,信誉危机,产业空心,楼市震荡,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名落孙山。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火山口基本坐稳实了。”岁末年初,这位温州的主政者成竹在胸。
温州模式从未“过时”
陈一新的信心来自何处?
答案是温州人本身!
“温州这片热土活力不灭,只要给个机会,大家就能捣腾点事情出来。”在外界颇有点“唱衰”温州的那段日子,作为温州农业龙头企业代表,温州永高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华盛告诉记者,他与他那群坚守实业的朋友,就是用这个信念彼此鼓励的。温州的希望,在温州人自己。
这是温州企业家对温州的信心来源。与陈一新不谋而合。
“温州人对政策的反应非常迅速!过去,温州是中国改革先行区。35年来,温州创造了辉煌,对如何推进新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陈一新认为,温州最引人注目的是创立了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一直以来,“温州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温州模式受到了多方质疑。特别是在去年底,温州市成为浙江差等生,其中人均GDP、GDP增幅、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9项指标倒数第一。相比此前温州长期位居浙江省前三名的风光无限,外界开始流传一种“唱衰”温州的声音:温州,跌倒了吗。
对此,曾经担任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陈一新在经过调研分析后,有自己的看法。
“要判定温州模式是否过时,就要认识什么是温州模式。”陈一新分析,温州模式最本质的一点,就是充分利用民力、民资发展民营经济。它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继续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温州这种模式,就是发扬民营经济为宗旨的,完全符合精神。”陈一新认为,温州模式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要深化。
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23日的全会报告中,陈一新几十次提到“温州模式”。报告中,他还重点描绘了“温州模式升级版”蓝图:包括推进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合扩容提升,争取设立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依托温州制造业兴办电商产业园、小微创业园区;创建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等。
“回首过去,温州很多经验,对现在的改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现在,温州仍然是全国改革的试验田。要改变温州目前落后的现状,加快转型升级,唯一的出路就是靠改革!”陈一新提出,温州要力争做中国改革的“模范生”,再创体制和机制新优势,为全国改革做贡献。
陈一新认为,温州发展得力于改革。温州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核心,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文化发展体制机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各项改革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
“深化改革必须明确上级允许我们做什么,我们自己能做什么。得不到上级的指导与支持,改革难免磕磕碰碰,甚至出现偏差。”陈一新认为,温州许多改革成果都来自于底层创新、群众自发自主创造。但发展“温州模式升级版”也少不了向上级争取“原则”,拿到允许温州先行先试的“路条”。
“我们现在可以自豪的是,温州在民资办学、办医疗等方面又走在前列。”陈一新表示,下一步,温州要提升信心,增强亮点,让温州改革在多领域引领中国。
温州再出发有赖实体经济
2011年9月,“眼镜大王”胡福林由于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由此,掀开了温商信誉“大崩盘”的序幕。坊间热传的《温州老板跑路清单》,涉及金额从几千万到十几亿不等。
“以前出去考察投资,对方一听是温州人,态度立马变得特别热情。但是,那段时间出去考察投资,对方总是带着疑惑的眼神审视你。心里别提有多憋屈。我反复跟对方解释,跑路现象在温州只是个别,还是有很多企业家安心做实业,而且做得很好。”温州永高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华盛告诉记者,温商是一个招牌,之前招牌有了污点,就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自己把招牌擦亮。
“温州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曲折,出现了困难,特别是2011年这样的金融风波,对温州的经济影响非常大。”陈一新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本,主要是金融领域的改革不到位。
陈一新分析,温州是民营资本很丰富的地区,但是没有渠道输送到需要民营资本的中小企业。缺少渠道,正常的渠道没有,只能走地下。地下不规范,所以造成了这种危机。今年,温州金融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风险,这是2011年风险没有根本消除的表现,也是其他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应对金融风险的举措。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这个风险是能够避免的,温州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好时机。
那么,温州新的发展,落脚点在哪里?
陈一新给出了答案:实体经济。
在陈一新上任之初,温州的企业家们一直在关注着这位新书记的动作。
“我一直关注着书记的动向,直到看到他对实体经济的系列动作,我的心就安了。我知道,他是来主抓实体经济的,是与我们企业发展思路吻合的。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发展最好的时机。”作为当地一家蓄势上市的企业掌舵人,浙江诚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贻意告诉记者,温州提出着重打造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符合温州发展特色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给企业主打的海洋生物医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落脚”实体经济,并非无的放矢,企业家们的心愿就是社会需求的真实体现,也就是温州的“地气”。
陈一新认为,温州发展实体经济是温州起家本领,也是未来温州再创辉煌的经济支柱。“温州发展实体经济有很多优势和劣势,关键是扬长避短。从现在看,有很好的基础和市场,有很好的企业家队伍,已经培育了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和企业链,这在温州还没有摧毁。”
发展实体经济,需要资金和项目。温商回归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温州有很多在外经商的温商,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管理能力。只要把这批人吸引回来,也就是温商回归,对温州的资金问题也是极大的提升。”陈一新表示,除了资金,还要让在外温商带着项目回来。
有了资金和项目,还需要空间来落地。温州向来是土地资源紧缺的地方,空间从何而来?
“温州发展的空间,这是很少被温州之外的人所知道的。”陈一新给记者算了一笔土地账。“十一五已经完成围垦海涂16万亩,十二五,已经正在围垦海涂9.7万亩。再加上温州城镇低效土地开发被列为国家试点,将会有20万亩的指标。
资金、项目、土地,这些发展实体经济的“菜”纷纷到位,下一步就是一个炒菜的“大锅”了。
陈一新人认为,这个大锅就是大平台。
“温州浙南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区,是引进大企业、大产业的重要平台。目前的设想是形成从北到南的沿海经济带,也是生产力最发达、最先进的地区。这个平台很重要,是温州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就是发展大企业大产业,来带动中小企业的配套发展和转型升级。”
有了美味的菜肴,还要有良好的用餐环境。落实到温州实际,那就是水环境!
今年三月,回温州瑞安市省亲的浙商金增敏微博悬赏20万,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从而引发了温州民众对水质日益恶化的家乡河的关注,也成为浙江全省治水的发令枪,一时间,“寻找可以游泳的河”成为大众愿望。
温州依水而建,水网纵横密布,共有大小河道1.4万条,河网总长度1.8万公里,有“江南水乡”之美称。
陈一新认为,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不是地方有多少优惠政策,而是其水环境的优劣。“如今,很多工业生产的基底就是水,未来很多工业的发展也都和水有必然联系。”
“很多时候,一些大企业到某地进行考察投资时,大多对政府的优惠政策不太感兴趣,反而是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水资源、水环境,这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如今的治水,实际上提高的是未来城市的竞争力。”陈一新感叹道,如今,中国正值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温州就要利用“治水”来倒逼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对温州来说,打造“美丽浙南水乡”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治水工程,这项工程中最核心的观点是,系统治水和“四水共治”。
据介绍,所谓“系统治水”是指以总体规划统领相关专业规划和各地治水规划,做到水中岸上立体治理、江河湖海同步治理、大河小河统筹治理、近期远期持续治理、城市农村全域治理、保安全亲水景协调治理,实现洪水、潮水、污水、饮用水“四水共治”,切实把水蓄起来、连起来、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亲起来。
陈一新说,“在治水上,温州要做先行者,现在是‘卖’治水的理念,半年以后‘卖’治水的进展,一年以后就可以‘卖’治水成果。在水环境整治方面,温州要为浙江创经验,浙江为全国创经验。”
传统产业蓄势凤凰涅槃网络经济成新“蓝海”
朱闽是温州一家小型制鞋出口企业的接班人。他从事的鞋革业是温州一大传统产业,温州也有“中国鞋都”之称。目前,温州鞋业产业链和配套市场都具有独特优势。超过3000多种的鞋材及辅助材料,已在温州形成规模产业。
“温州的传统轻工业非常发达,目前温州的服装业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800多亿元,鞋革是400多亿元,低压电器是900亿元左右。我们的很多产品是日用品,是必需品。不要小看利润,一双皮鞋的利润可能比冰箱还高。”陈一新认为,传统产业要继续坚持发展,要升级。温州的鞋革服装在全国非常有名,价廉物美,现在也要向高档品发展。
要发展温州的传统产业,就要解决好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温州的传统产业,往往是由小微企业集群支撑的。
记者在朱闽所在的双屿的中国鞋都工业园内发现,这里聚集着大大小小上百家鞋企。在订单超过企业生产能力时,朱闽可以在园区内找到多个企业为其代加工,以防违约;也在其他企业遭遇类似情况时“伸出援手”,而这样的情况在此是普遍现象。
“传统是几十年积累的,只要这批人还在,接下去的发展就是转型升级、提高附加值的问题。”汪华盛告诉记者,温州一些产业具备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及配套,这是尚能吸引很多企业继续留在这里的原因。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指出,温州传统的鞋革和服装企业因成熟的配套、集群和品牌,温二代会延续下来继续维持家族企业的运转。“温州原有的劳动力等优势已经减弱,需要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发挥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土地、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
为了留住和吸引更多的温商扎根本土发展实业,温州规划布局小微企业园。为进一步完善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及配套,出台《关于在全市加快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打造各类富有生命力的“小微梦工厂”,并推出优化土地利用、引导企业集聚、强化融资支持等七大扶持政策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自己厂房,只能租厂房的企业来说,小微企业园是一个好消息!”朱闽告诉记者,他一直关注着这个政策的推进。然而,目前更为急迫的,是开辟新市场。
作为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小型鞋企,朱闽所在的企业面对欧盟的“出口”门槛不断提升,企业的订单也直线下降,由2012年的100万双降至2013年的60万双。尝试做内销,又苦于缺乏渠道和人脉,在周边友人的启发下,朱闽瞄准了电商的出路。
据统计,温州的网民“双十一”期间在淘宝购物网站就花掉了4.0382亿元,浙江排名第三,全国排名第十五,是2012年“双十一”交易量的1.5倍,2011年“双十一”交易量的10倍,足见温州人购买力之旺盛。
2013年9月,温州市出台了《温州市促进网络经济发展扶持办法(试行)》,从培育壮大网络经济主体、规划建设网络经济集聚区等方面入手,推出了租金补助、税收优惠、发展奖励等一揽子扶持政策。例如,一家企业每年享受到的租金补助最高可达10万元,每年将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网络经济的业务培训,“温姓支付宝”可获得500万元一次性奖励等。
“要看到互联网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所以我们提出抓住时机发展网络经济,把网络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一号新产业’来抓。”陈一新透露,下一步还将出台3至5年《网络经济规划发展纲要》,建设一批网络经济产业园、楼宇,引进阿里巴巴“菜鸟”等智能物流公司。
在接任温州市委书记前,陈一新曾担任浙江金华市委书记,力推“互联网赚钱的经济”。现今,金华是电子商业示范城市,电子商业十大创业创新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是浙江省第二大信息传输交换枢纽,中国网店卖家十大城市第6位,全国网商百强城市第8位……这一连串的靠前排名代表着金华在网络经济方面的不错基础。
另外,温州正计划“复制”金华模式,建立“网络经济发展局”,为网络经济提供快速的公共服务与宽松的环境保障,助推“电商换市”。
在陈一新看来,温州发展网络经济具有先天的优势。“网络经济不是卖火车头,卖的是大量的服装、鞋等日用品。”温州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出现了专业市场,具有成熟的经验,这有利于网络虚拟市场的开拓。同时,温州服装、鞋等传统制造业以轻工产业为主,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零距离对接,将原产地变成原销地。
相比朱闽的跃跃欲试,一直关注政策走向的汪华盛,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为了拓展网络市场,永高鱼饼投入主要资金研发出了无需冷冻贮藏的鱼饼新品种。“需要冷藏的话,快递递不出去,新产品就可以真空6个月。”
“这让全国民众有机会尝鲜鱼饼,客户也从过去的批发商扩大到零散的消费者。目前最发愁的,便是亟需线上销售的专业人才。”汪华盛表示,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运作好线上销售还需要靠电商人才。
正是考虑到人才缺口的问题,陈一新提出政府要集中搞好规划、研究政策、引进人才。甚至,他还定下了一个目标,称“初步提出,要在2—3年内培养出30万大军,专门从事网络经济。”
结束采访,夜幕已经降临。记者在一家杂货店里,发现店主正在专心经营自己的淘宝网店。
陈一新说,温州的实体市场已经式微了。但是,如果能够抓住网络经济的机遇,温州就可以再造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