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了1月份外贸数据显示,1月进出口总值3824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出口2071.3亿美元,增长10.6%;进口1752.7亿美元,增长10%;贸易顺差318.6亿美元,扩大14%。
此外,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7.3%,外贸顺差增幅约12%。
可以说,这个数据要明显好于此前不少人的悲观预期,用开局良好来形容并不为过。
我们看到,有媒体在评价外贸数据增长原因时,将其归功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复苏—由于经济形势逐步向好,美联储正在谨慎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奥巴马甚至称2014年将是美国经济获得“突破性”的一年。此外,欧洲经济也逐渐脱离了前几年债务危机的重压,显示出更多活力等等。
我们认为,除了以上原因,外贸数据增长也和中国政府一系列稳定出口政策以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开始见效有关。
不过,面对这样一份还算不错的成绩单,我们在寻找增长原因的同时,更应对数据背后的一些潜在风险有着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美欧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基础并没有“放进保险(放心保)柜”,仍然充满变数,过分“押宝”引发的产能过剩殷鉴不远。其次,要对中国出口与美欧复苏之间呈现出的若干“背离”状态提高警惕,及早拿出应对办法。
的确,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普遍开始复苏。美国经济产出甚至恢复至危机前水平,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使美国经济逐步走上了可持续的复苏之路,去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4.1%,创两年半新高。美国政府的“能源独立”战略以及页岩气革命带来全球能源格局和美国制造业深刻变化。至于欧洲,也是乐观气氛持续上升,以至于在前不久的达沃斯论坛上,人们甚至要用“回归常态”为主题,似乎一切担心和焦虑都已成为过去。
在久久不见起色的复苏拉锯战中,人们需要一些动听的声音来振奋士气,于是美欧经济复苏的画面得到了更多的展现。然而,正如经济史专家所观察到的,此番美国经济的复苏,可以算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就业复苏最慢的一次。据测算,始于2009年年中的当前商业周期能在第8年达到上一个峰值就业水平,就属十分幸运。并且,到时候家庭收入中值下降的局面仍不会得到扭转—目前家庭收入中值比复苏开始时低近7%。这种情况在欧洲也得到印证—英国的情况就与之相似。
还有,作为美国此轮复苏的引爆点,能源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助推作用似乎也被过分乐观估计。据介绍,能源革命到2020年能为美国新增500万个就业岗位,但不要忘了,该国劳动力规模为1.7亿人,因此带动效应有限。
更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的一个现象是,有学者注意到,美国制造业增长速度要快于美国经济增速,也快于全球制造业增速。此前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国内要素成本上涨,以及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开始下降,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中占比累计下降2个百分点,增长曲线由此前的高度重合变成“分叉”状态。同样需要警惕的是,据专家跟踪显示,这一趋势同样发生在中国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2013年,我国产品出口到传统发达市场占比从去年的40%左右下降至37%左右,预示发达国家此轮经济复苏和需求回升对中国出口拉动力较以往可能明显减弱。事实上,2013年末中国数家公司在美国直接投资设厂就是这一观点的生动注解。
外贸数据开年良好固然可喜,但更为可贵的态度或许是,要防患于未然,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变数都能打出提前量而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