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全国体育金牌大省,同时也是纺织服装大省。然而,这二者的交会处——体育服装,山东能拿得出手的品牌却寥若晨星。调查中记者发现,即使是那些“顶天立地”的纺织针织企业,由于其重心在贴牌加工,所得利润也只有20%……
在济南泉城路中段北侧,赫然入目的是几个挨着肩膀的国产体育品牌,它们的原产地大都是福建晋江。有趣的是,这几家品牌生产是“扎堆抱团”,销售也常常“扎堆抱团”。其中一家品牌的山东总代理告诉记者,晋江的“秘诀”在配套。有了配套,企业的费用就降下来了,产品就有竞争力。
“单凭一家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形成气候的。”他说,晋江有大大小小的鞋企3000多家,年产8亿双运动鞋,占据国内运动鞋市场的75%和国际市场旅游鞋的20%。其中,有“国字号”的体育品牌企业40多家,销售额超百亿的就有4家。因为他们喜欢在央视体育频道上做广告,体育频道也被人们戏称为“晋江频道”。
对此,山东服装协会秘书长吴德欣是这样说的:“山东的企业是‘顶天立地’;广东福建的企业是‘铺天盖地’”。
山东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夏志林解释说,山东棉纺业产能是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尽管拥有诸多“顶天立地”的纺织服装企业,体育品牌却是山东服装行业发展的“短板”与“空当”。
以山东乃至我国针织企业的“龙头老大”即发集团为例。即发集团去年的销售额超过百亿元,在即墨带起了圣达、红纺、红妮等一批针织品牌集群。即发集团长期以来以加工贸易发展模式为主,产品70%以上用于出口,曾为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运动品牌贴牌生产。在青岛奥帆赛和山东十一运的赛事中,即发曾与体育领域有过短暂的合作,此后又继续专注内衣、手套、袜子等的生产。
“因为即发的外贸做得太好,所以在国内自主品牌建设投入相对滞后,品牌的作用不明显,品牌的价值提升不够。目前,国内店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贴牌生产只有20%的利润,80%的利润被品牌持有者收入囊中。近年来,随着成本优势的减弱和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以及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的制约因素显现,包括即发在内,山东许多针织企业处于生存和发展十字路口。
反观省内为数不多的体育品牌“双星名人”,其在国内中低端市场已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双星名人负责营销的总经理于群力直言不讳:“山东的纺织企业重生产,轻研发和营销,大多走加工贸易的路线;纱厂与服装厂的设计师不接轨,基本上自产纱布出售了事。山东的纱厂一旦与设计师对接,形成最终端产品,产品就在全国能数得着。”
“说到底是一个品牌建设的问题。”山东服装协会会长刘建国说,山东纺织业规模大,技术装备全,完全具备打造一流运动品牌的能力。但由于做的人少,形不成集群;没有集群规模,就不会有一流的产能和品牌。
刘建国认为,山东的服装品牌往往留不住人才,“孔雀东南飞”仍是现实问题。从企业家自身来看,山东的企业家观念相对陈旧,“一些国际服装论坛和服装周,南方的企业家经常一定就是上千平米的展台,又交会费又出差旅费和场地费;而山东的企业家,主办方免费邀请都不去参加。”
于群力则认为,体育服装品牌企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山东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加,体育服装品牌大有作为。
据了解,山东棉纺织业的最终产品主要以男女正装、休闲装、运动装、职业装、童装等六大系列为发展重点,配套发展内衣、衬衫、牛仔服、羽绒服、各类服饰五大类产品。
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知名品牌为标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服装企业脱颖而出,山东服装自主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服装自主品牌。
以如意集团为例,2010年,如意集团的“如意纺”工艺(高效短流程嵌入式纺纱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正在实施全球资源整合,打造跨国时尚产业,力争占据世界级运营的高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舒朗和南山集团生产基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渐提高;以红领、耶莉娅等知名品牌为代表的高级定制生产,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两化融合”的样板;以坦博尔、华羽品牌为代表的羽绒服装发展较快;兰雁、天雁牛仔和鲁泰高档衬衫的行业影响力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