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重庆,华峰启动了一个总投资额120亿元以上、年产化工材料百亿元的项目。
铁道一共有几种?
在今天,这个问题可能会让昔日的铁道游击队队员们都感到困惑:在那个年代里,铺满碎石的有砟轨道是唯一的一种铁路;近年来兴起的高铁则让我们看到了混凝土浇筑的无砟轨道;日前,我市的上市公司华峰氨纶发布公告称,华峰将成为第三类铁道“聚氨酯固化道床”的主导者之一——华峰氨纶总经理潘基础告诉记者,这种由聚氨酯凝聚碎石的铁轨已经在山西多个铁道路道进行实地运用,有望在今后几年随着高铁的大发展而迎来巨大的市场份额。
潘基础说,新型的铁路轨道项目其实只是华峰氨纶“多元”与“多样”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华峰集团资产证券化步伐的加速,将会有越来越多高成长性的项目通过上市公司的平台走向市场。
以集团作为多元化项目的孵化器
最近公告的这一新型轨道项目最早来自华峰上海的科研公司,从美国引进的技术人才提出设想,由华峰材料研究院联合铁道研究院进行前期的研发与试验,在技术相对成熟、盈利性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由华峰集团主导,引入上市公司华峰氨纶。
“集团投资与孵化项目,成熟后推向上市公司的平台。”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介绍说,这样的模式将成为华峰集团推动资产证券化进程的一种重要手段。
据测算,截至目前,旗下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华峰集团资产证券化率为24.5%,尤小平提出,当前,化工行业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成长期,加速资产的证券化,做大上市公司平台,是华峰当前的最大机遇之一。
“今年内,将会有多个项目进入上市公司平台。”潘基础补充说,尽管华峰集团已将“适度多元”写入战略口号,但多元化的方向主要还是会围绕化工产业链条进行。“向上是重化工,向下为精细化工,再辅以金融和物流作为两翼。”
尤小平透露说,从年初开始,华峰集团已经通过投资决策委员会讨论确定了不少的新项目投资,其范围涵盖天然气、新材料以及金融等多个领域。
主业:氨纶公司每天赚130万元
事实上,华峰集团的扩张一直没有停止。
以上市公司华峰氨纶为例,根据公开的资料,上市8年以来,仅这家公司对外投资就已达到近80亿元。
潘基础说,早些年,国内的氨纶行业随着的市场需求的扩大,中小企业大举涌入,厂家从3家陡然增到30家,产能的过剩造成市场起伏不断。作为国内的行业龙头,华峰氨纶的应对是以大项目、大投资提高行业门槛。
近两年,随着市场的复苏,华峰氨纶扩建的产能也即将竣工投产,在稳固国内行业龙头地位的同时,近几年内有望对韩国晓星公司的世界第一地位发出挑战。
在华峰氨纶的车间,技术人员颇为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他们这些年来的技改成果:生产一吨氨纶产品的用水量,从原来的60吨降到了如今的13吨,水平从国内清洁生产二级标准已经跃升到了国际行业最好水平;每吨产品的用电量,从原来的6000千瓦时,降到了3300千瓦时。生产线上,原料的聚合转速提升了一倍多;出丝的位置从原来的24头,变成了48头甚至64头,“在人力成本增加不到50%的情况下,产量扩大近4倍”。
年报显示,2013年,华峰氨纶营收超23.7亿元,同比增长37.35%,而净利润近2.8亿元,同比激增1403.91%。潘基础说,一季度,华峰氨纶净利润同比增300%以上,“近期是每天赚130万元,到明年后,我们有信心做到每天赚260万元。”
上市企业群?目前没想法
“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个词语被潘基础以及尤小平等人反复提及。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随着近年来,华峰集团在精细化工领域布局的基本完成,其向着产业量纵深发展的诉求愈加迫切,在市场环境向好的情况下,其未来的发展空间余地更大。
尤小平透露说,尽管当前,氨纶产量已达世界第三的规模,但该产业在华峰集团中还不算产业规模最大的。
“超前的产业布局,持续的技术积累,包括氨纶、超纤、己二酸等6-8个领域,华峰都已做到了全国前2的行业地位。”华峰集团办公室主任邹宗钧告诉记者。
曾有证券业人士提出,华峰已经具备了分别对旗下产业进行包装上市,打造系列的上市企业群的能力。
对于这样的一种可能,尤小平说:“从市场环境及管理成本考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华峰的重心肯定还是围绕现有的两家上市公司,对产业链进行不断的整合与优化。”
制造业的“钱景”
在投资者的眼中,制造业或许有风险小的优势,但盈利能力的弱势却是公认的,“办十年厂不如炒几间楼”便是经典的例证。
扎根制造业真的难发家吗?华峰氨纶提供了一个反证。
2006年8月,华峰氨纶在深交所首发上市的那一天,公司的市值约为12.78亿元,尤小平在这家公司持有的股份,大约价值4亿元。近8年后的今天,根据昨天的收盘价,这家公司的市值约为63.32亿元,差不多是当年的5倍。
从公司的角度看,这样的资产增长速度可说傲视群雄。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8年前的那一天,你若买了1万块钱的华峰氨纶股票一直不动,坐看深成指从4000余点冲到19000以上,又波折不断落到昨天的7204点,你的收益依然足以让很多放贷投机的人汗颜。
作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尤小平的财富,因为股本扩大、股权稀释等因素,增幅稍小,约为4倍,但绝对值的增加也非常可观。
在我看来,这几乎可算是以制造业赚大钱的绝好故事。但令我颇为意外的是,偏偏是华峰的高管们,几乎一致地认为,公司被低估,若非市场不好,财富还应更多。
谁说制造业不赚钱,你可以拿这个故事跟他急。
那么,造就华峰氨纶“大钱景”的关键何在呢?
首先,是证券资本市场这样一个既可融资又能退出的平台。粗略统计,上市之后,通过这个平台,华峰氨纶投入的技改费用就达十多亿元,各种项目投入总计近百亿。融得多、用得多、赚得多,市场认可也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财富自然雪球般滚动。
其次,是对产业的专注。在化工领域,这些年来,华峰不吝投入的技巧,顶住市场低迷压力的扩张布局,其中的滋味外人很难体会。
我问华峰的一位员工,这一次算不算华峰近年来的一轮重大转型。他说,其实,华峰一直在转型,而最华丽的一次,是早年尤小平从低端的编织材料领域转入高分子材料领域。
成功的转型需要魄力,持续的发展需要专注,在制造业基础极为稳固的温州,具备这样能力的企业家肯定远不止尤小平等几位,“大钱景”的故事应该更多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