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邀周润发、张曼玉等天王巨星作为形象代言人而迷倒众多少男少女的时尚品牌——班尼路,在炎热夏天正在遭遇关店的寒流,这个以“尽显时尚大方”为发展信念的品牌,也在关店方面“大方”了一把。
6月18日,班尼路母公司德永佳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德永佳”00321.HK)发布数据称,截至2014年3月底,内地市场关店数高达388家。曾被誉为70后、80后最时尚的品牌之一的班尼路为何没落?
需求呆滞
曾经风靡年轻人的班尼路,正在遭遇销售和关店困局。
6月16日消息,班尼路母公司德永佳宣布,截至2014年3月底,集团总收入减少12.4%,至98.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2.37%,全年纯利6.6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9%。
据了解,班尼路品牌本身是一个意大利品牌,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香港经营。后来进入内地进行销售,但由于经营不是很理想,1996年被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工业公司德永佳出手收购,此后班尼路品牌获得了新生。
对零售店铺的持续调整成为公司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报告期内,德永佳在内地、香港及澳门、台湾的店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内地更为凶猛,关闭的388家店占到了2013年3月31日3820家店总数的10%。
“重质量、轻营销模式和营销手段,是班尼路最终被时代淘汰的主要原因。”守正管理咨询创始人、国内著名连锁经营咨询顾问余杰奇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说,服装快时代已经到来,在进入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服装企业不是单单追求产品质量就能取胜,更重要的是营销模式的改变,ZARA的成功无疑是最好的例子。
6月19日,记者就上述问题致电班尼路公开客服电话,发现号码已经注销,随后记者登录班尼路官方网站进行留言,直到记者发稿时,仍未接到相关负责人的电话。
品牌的尴尬
“受下游快时尚ZARA、H&M等品牌低价位和款式的冲击,上游是轻奢侈的挤压,班尼路处境很尴尬,同业互搏也是班尼路自乱阵脚的根源。”业内资深零售专家丁利国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据记者了解,班尼路最辉煌的时期是1996年-2005年。当时各地专卖店迅速崛起,公司销量节节攀升,同时这十多年的时间也是国内休闲装品牌发展的黄金期,如李宁、美特斯邦威、唐狮、真维斯等,都是同期发展壮大起来的休闲装品牌,针对的目标人群不同,产品风格也各异。
“然而在网络和信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更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化,希望自己穿戴的衣服能够新潮、更特别,ZARA和H&M快速的设计概念更贴近消费者,是对班尼路最严重的冲击力量之一。”丁利国对记者分析说。
但随着国际品牌的入驻,国内休闲装品牌似乎也失去了原有的风光,光顾专卖店的人越来越少,销量也开始锐减,快时尚渐渐成为消费的主题。
以ZARA为例,其产品的平均出货时间大约是两周,ZARA一年可以生产出15-20个系列。但设计而言,平均20分钟设计出一件衣服,每年可以设计出25000件以上的新品。
据一位熟悉ZARA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ZARA总部的仓库里的所有衣服不会超过三天,店铺每周会向总部下达2次订单以补充产品,存货周转率比其他品牌高出4-8倍。
“班尼路还是按照一款多套的工厂式生产的做法,一款衣服多套的做法,必将被追求个性化的现代人所抛弃。”丁利国对记者直言。
模式加设计成为主流
其实,班尼路的快速没落无疑是服装行业典型案例。
“工厂化拼质量时代已经过去,很多服装行业的管理者还是死守质量制胜的发展目标,忽略了快速营销时代的到来,最终还是被靠营销模式取胜的企业‘拍在沙滩上’。”余杰奇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说。
班尼路不仅仅是个例。据记者了解,跟ZARA、H&M、优衣库等积极扩张的国外快时尚品牌相比,真维斯、班尼路、美特斯邦威等品牌都深陷关店潮。
据美特斯邦威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在全国拥有直营和加盟店将近5000家,比2012年减少了200多家。就在不久前,美邦位于王府井步行街的北京最大旗舰店也黯然落幕。
据记者了解,租金是传统休闲服饰品牌门店的主要成本,因此班尼路等品牌门店需要高于租金一定水平的坪效;而对ZARA等快速时尚品牌而言,由于门店的主要成本为扣点,没有租金压力,ZARA可以依据自身需要决定门店面积,营业额则显得格外重要。
6月20日,记者走访了西单、王府井、世贸天阶等人流量比较集中的商圈发现,此前占据商场显著位置的传统品牌班尼路、真维斯、美特斯邦威等品牌已经被放到一个角落里,而班尼路旗舰店也因为拆迁等原因已经难以寻觅。
困局中的班尼路,能否尽快地对企业运营模式进行调整,或将决定该品牌在内地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