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全国首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服务上市公司。随着三联虹普上市消息的公布,行业内人士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了,也对这家企业为何可以做到如此成功产生了好奇。本刊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寻求到了答案,那就是“可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也正是对自有技术的不断进取,规模化效益化的始终追求,帮助这家企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并最终实现了 “上市”这一跨越式的发展。
谈背景:三联虹普扮演了“吃螃蟹”的角色
我国是全球锦纶最大的生产国,但也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主要因为国内的生产技术与装备长期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单位产能小、运行成本高、品质低,严重制约了锦纶工业的快速和深度发展。
在锦纶类产品中,大容量聚酰胺6聚合及其全消光细旦纤维在民用纺织品的高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被视为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重点工程。但其生产技术要求高、工艺流程长、装备复杂、技术难度大,尤其要达到大容量与高品质、低成本、低物能耗的统一,难度更高,国内也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因此一直都得不到突破。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开发大容量聚酰胺6聚合成套技术,必须同时开发与之产能相配套的己内酰胺熔融、切片萃取与干燥、己内酰胺回收及其纺丝成套技术与装备。而且,为实现大容量己内酰胺的稳定聚合及高性能锦纶6细旦纤维的稳定生产,还必须要掌握大容量条件下己内酰胺熔融-聚合-切片萃取、干燥-细旦纺丝的生产特点、加工原理和主、次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专用的实施装备、开发相应的成套工艺技术、确定合理的控制方案,深入研究生产工艺、设备结构、产品结构等与产品性能的内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大容量高性能聚酰胺6切片及其纤维的技术壁垒,形成规模化、工程化、产业化的先进技术与装备。
大容量聚酰胺6聚合成套技术的开发充满了未知与困难,已经令很多想做大容量聚酰胺6聚合及其全消光细旦纤维的企业望而却步。但是,在困难面前,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却没有低下头,而是勇敢的充当了“吃螃蟹”的角色,迎难而上。
公司董事长刘迪告诉记者,在十几年的研发过程中,公司的研发团队与国际一流的工程公司进行合作,在整合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在大容量的己内酰胺连续熔融、聚合、萃取、干燥、己内酰胺解聚全回用、细旦全牵伸丝关键工艺技术和装备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线日产200吨高性能大容量聚酰胺6聚合及配套细旦纤维的整套关键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行业内的层面来说,三联虹普的工程技术服务模式,可以较快的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起到了快速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的作用,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从行业展开来谈,这种工程技术服务模式也可以成功推广到其它行业,不仅仅局限于锦纶,具有普遍意义。”端小平这样评价道。
三联虹普这一次的“吃螃蟹”,可谓吃对了。
论实力:五大创新点巩固三联虹普技术创新地位
对于三联虹普而言,十几年来的技术研发,换来的是在大容量的己内酰胺连续熔融、聚合、萃取、干燥、己内酰胺解聚全回用、细旦全牵伸丝关键工艺技术和装备上的重大突破。而实实在在的五大科技创新内容,也向行业内外彰显了三联虹普的科技研发实力。
据刘迪介绍,创新点之一,三联虹普研究了大容量对聚酰胺6聚合反应特点及分子量控制机理,发明了己内酰胺连续熔融、两步法聚合装备及关键工艺技术,攻克了聚合单线大型化的技术瓶颈,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单线日产200吨聚酰胺6聚合能力。这是三联虹普项目的核心技术,也是聚酰胺6聚合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我们在深入研究大容量聚酰胺6切片传质、传热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并研发具有‘锥形帽和倒锥台’的三级串联萃取和具有‘氮气轴向分布’的两级并联干燥的成套工艺及其装置,实现了切片高脱单率的悬浮萃取和高效均匀干燥。解决了常规萃取传质速率低,存在死角的技术难题,攻克了大容量切片萃取、干燥效率低的技术瓶颈。这是创新点之二。”刘迪介绍道。
创新点之三,三联虹普发明了集三效蒸发、齐聚物分离、解聚为一体的己内酰胺单体全回收工艺,突破了己内酰胺单体与低聚物高效分离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世界最低的1.001己内酰胺单耗。
“我们回收的己内酰胺完全达到新鲜己内酰胺品质,保证了参加聚合反应原料质量,实现了己内酰胺单耗大幅降低,每公斤产品己内酰胺单耗由常规小聚合的1.040kg降至1.001kg,项目每年单线可节约新鲜己内酰胺约2800吨,显著降低了原料成本并减少固体残渣物的损失,能耗降低20%以上。”刘迪说
创新点之四,三联虹普开发了与大容量聚酰胺6聚合装置相配套的,纤度低于22dtex/24f的全消光、异形、细旦POY-DTY、HOY、FDY纺丝成套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攻克了全消光细旦纤维飘丝多、断头多,满卷低,染色色差大等技术难题,优等品率≥95%。
创新点之五,三联虹普自主编程与全套控制软件组态,开发了大容量聚酰胺聚合及其纤维生产的开放式集散控制DCS系统,实现了全流程连续生产状态下的在线监控与质量控制。
“我们的这个DCS系统,完全实现了人机合一,可接受来自现场的各种信号并根据工程设定条件和操作员站发出的指令,完成对目标的过程控制,整个生产过程被控制在最优化状态下进行。解决了PLC可编程控制系统不能实现在线修改和在线编程,容易引起停车的问题,为国内同类聚合和纺丝装置用DCS控制奠定了基础。”刘迪如是说。
相对比:对于国内外化学纤维技术的进步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技术的研发成功,并不算是真正的结束。评判项目是否真正成功,还需要看其到底为企业带来了什么,对于行业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我们的这个项目,产品投放市场后,质量稳定,性能优良,打破了高性能锦纶6切片长期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完全替代进口产品。更重要的是锦纶核心技术装备的国产化使得新建项目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大幅度降低,使得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开拓了锦纶的应用领域,对此我们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刘迪说。
而且,同当前国外同类技术主要参数、效益、市场竞争力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项目研究了固-液两相直接接触传热动力学,实现了大容量己内酰胺连续稳定熔融,研发了分级反应、层级控制的两步两塔聚合工艺,通过数学计算工程模型研发了悬浮萃取、高效脱单的三级萃取流程,确定了高效节能的两级并联干燥技术,发明了己内酰胺解聚全回用工艺,获得了细旦锦纶纺丝熔体分配的权重指标,建立了全套控制软件组态,自主编程,实现了全流程连续生产状态下的在线监控与质量控制,在国内首次建成了日产200吨单线产能最大的聚酰胺6聚合及细旦全牵伸纤维纺丝生产线,实现了大容量聚酰胺6聚合和细旦全牵伸纤维的规模化生产。
“过去十年,中国合成纤维行业依靠从成套引进国外技术装备,到被消化、吸收,形成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业权技术的方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固定的技术服务业务模式。我相信随着资本的涌入以及技术、工艺的更新,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将促进行业进一步集成创新,自主创新,从而推动行业进步来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承担起全球合成纤维工业科技进步的重任。三联虹普的这个项目,工艺创新性与理论研究特色鲜明,核心装备突出,技术集成创新强,工艺优化水平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联虹普的成功上市对推动锦纶6生产技术进步乃至整个化学纤维技术的进步,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端小平这样评价道。
未来十年,三联虹普将继续开拓和更新核心技术,根据国务院针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扶持政策的指导精神,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也将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同时,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增强独特文化特质,以品牌引领消费,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
从这个层面和意义上看来,三联虹普依靠着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为企业自身谋求了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在承担行业发展重任的责任。对于三联虹普而言,未来的科技创新路还长,不断的去扮演“吃螃蟹”的角色,相信今后也将继续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