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和欧元区经济基本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将使得本就稀缺的区内协调进一步削弱,并将给欧元区政策选择带来巨大挑战 ]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欧元区经济复苏而言,这个萧何就是德国。
2013年二季度至2014年一季度,欧元区实际GDP连续四个季度环比增长,走出了此前连续六个季度环比萎缩的衰退泥沼。这四个季度中,欧元区经济季均环比增长率为0.225%,而德国同期的季均增长率就高达0.55%。然而,好景不长,8月1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二季度欧元区经济骤然停滞,实际GDP环比零增长,主要原因就是德国经济环比增长率从上一季度的0.7%骤然跌至-0.2%。
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社会角度看,德国都是欧洲当仁不让的核心;从经济角度看,德国也是欧元区经济复苏的精神支柱。德国在经济上对欧元区的支柱意义体现在:其一,德国是区域危机解决的核心,欧债危机及其衍生危机的根本解决,需要短期内的临时性救助和长期的资源再配置,两者都要由一个经济健康的德国来主导,因为危机解决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德国在经济利益上的一定牺牲;其二,德国是区域经济的稳定器,对于刚刚从债务危机中缓过劲来的欧元区而言,尽量减小复苏波动性和增长不确定性是当务之急,稳定的德国经济最能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三,德国是复苏信心的根本来源,追根究底,欧元区是德国“大国梦想”影响下诞生并发展的经济共同体,坚强有力的德国是欧元区面对地缘政治动荡、通缩压力和各种解体威胁的底气所在,自顾不暇的德国则难以支撑起区域可持续性复苏的希望。
德国经济基本面羸弱
从季度经济增长数据看,作为欧洲经济复苏的精神支柱,德国经济表现令人担忧,如果三季度实际GDP继续负增长,技术性衰退就将坐实。而从更全面的高频数据看,德国经济基本面的确较为羸弱,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制造业大国,德国的工业表现乏力。2014年1~6月,经过季节调整后的德国工业生产指数的月均环比增长率为-0.2%,低于2008~2013年危机期间-0.01%的月均增速,以及近20年来0.14%的月均增速。工业生产未来状况也不容乐观,1~6月,经过季节调整后的德国制造业订单月均环比下降0.56%,明显弱于危机期间月均下降0.06%和近20年来月均增长0.16%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1~6月,来自欧元区内和区外的制造业订单月均分别环比下降1.45%和0.35%,这种区内外双降的态势在危机期间也没有出现过。
第二,作为贸易大国,德国的进出口已然受到地缘政治动荡的冲击。近20年来,德国经济季均经济增长率为0.34%,根据笔者的测算,国内需求贡献了0.24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了0.1个百分点,贸易为德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动力。但在全球化退潮的大背景下,乌克兰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制裁让德国外贸雪上加霜,2014年1~6月,德国出口和进口金额月均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42%和2.62%,低于危机期间的2.99%和3.45%,以及历史平均的5.21%和4.56%。值得注意的是,德国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14年1~5月,德国对美国进出口总金额月均增长4.47%,高于3.45%的危机期间平均水平和2.77%的历史平均水平;德国对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进出口总金额月均增长3.89%、6.73%和2.18%,也都高于其各自的危机期间水平和历史平均水平;而德国对俄罗斯进出口总金额月均同比增长率为-4.37%,大幅低于危机期间的8.5%和历史平均的12.21%。
第三,作为稳定大国,德国的经济前景受到市场质疑。德国经济由强转弱的态势已经引发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广泛担忧:2014年8月,ZEW(欧洲经济研究中心)调查的德国经济景气指数为8.6,大幅低于7月的27.1,而年初该指标一度高达61.7;ZEW调查的德国当前形势指数为44.3,大幅低于7月的61.8;德国Sentix投资信心指数为17.9,也大幅低于7月的29和年初的32.4。2014年7月,德国IFO企业预期从年初的108.8渐次跌至103.4,IFO企业景气动向指数则从年初的13.6渐次跌至8.6。2014年4~7月的四个月里,德国工业信心指数也有三个月为负值,结束了此前连续6个月为正的强势。
德国和欧元区经济的内在差异
更进一步看,德国经济的由强转弱不仅会给欧元区经济复苏带来直接打击,还会通过放大和凸显德国和欧元区的内在差异而给双方经济协同增长带来间接打击,并加剧欧元区业已存在的结构分化和内在矛盾。深入剖析,德国经济和欧元区经济的内在差异体现在六个维度:
一是就业形势。德国就业市场状况明显优于欧元区,2014年6月,德国失业率为5.1%,25岁以下人口失业率为7.8%;欧元区整体失业率和25岁以下人口失业率则分别为11.5%和23.1%。这一差异意味着德国经济颓势带来的社会压力要低于欧元区,这使得德国和欧元区对刺激政策的需求紧迫性大不相同。
二是财政状况。德国财政状况和欧元区可谓冰火两重天,根据IMF[微博]的数据,2013年德国财政盈余的GDP占比为0.009%,2014年预估值为0.021%;而2013年欧元区财政赤字的GDP占比为2.99%,2014年预估值为2.6%。这一差异意味着德国财政政策的空间要明显大于欧元区整体,而两德合并后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缺口也给德国加大财政施为提供了潜在目标,欧元区其他国家包括法国都要受制于财政巩固的迫切需要。
三是债务状况。德国债务状况明显优于欧元区,根据IMF的数据,2013年德国负债率为78.06%,2014年有望降至74.55%;2013年欧元区负债率为95.21%,2014年则可能升至95.59%。这一差异意味着德国债务风险相对欧元区较小,危机反复的危险主要还是集中在欧元区其他国家。
四是贸易余额。德国顺差比例明显大于欧元区,根据IMF的数据,2013年德国经常账户余额的GDP占比为7.52%,欧元区为2.88%。这一差异表明,在区内贸易为主的模式下,德国长期受益于区域一体化的态势本就容易引发区内矛盾,而德国经济的颓势可能会加剧区内利益分配过程中的种种摩擦。
五是工资变化。德国工资增长明显快于欧元区,原因在于欧元区失业率相对更高,这给企业压制工资增长创造了条件。2014年一季度,德国总薪金环比增长1.2%,欧元区工资收入指数则仅增长0.65%;2014年7月,德国收入预期指数从年初的45.2渐次升至54.7,创2005年以来新高。这一差异意味着,德国商品的成本优势将相对缩小。
六是产出缺口。德国产出缺口明显小于欧元区,根据IMF的预估,2014年,德国产出缺口为0.117%,欧元区为2.213%。这一差异意味着,刺激性政策作用于德国经济的增长效应要小于欧元区,德国对欧洲央行[微博]宽松货币政策加码的潜在需求也要小于欧元区其他国家。
总之,随着德国经济由强转弱,欧元区经济复苏骤然失去了精神支柱。而德国和欧元区经济基本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将使得本就稀缺的区内协调进一步削弱,并将给欧元区政策选择带来巨大挑战。无论是德国经济的未来,还是欧元区经济的未来,也都将由此蒙上阴影。
(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