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公布的多项8月中国经济数据普遍不及预期,“李克强指数”之一发电量年内首次负增长,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创68个月和13年来新低,主要行业工业增长均放缓。
糟糕的数据体现出,在中国政府从4月起陆续出台“微刺激”措施、6月央行开始推出的定向降准后,国内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仍未明显减轻。
面对令人大失所望的数据,市场又传出降息降准的呼声。事实上,中国经济对传统的货币宽松刺激已经渐渐产生了“免疫力”。华尔街见闻的老读者也许还记得,一年多以前我们展示过高盛的以下图表。
如图所示,以年化百分比来看,注入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未能持续,信贷刺激才过一个季度影响就明显减小。在信贷大增刚满一个季度,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接近0.7个百分点,此后多个季度平均未达到0.5个百分点。
美国私人财富管理公司Evergreen GaveKal最近的评论也认同这种“信贷冲击”在失效的观点。Evergreen GaveKal认为,8月经济数据体现的中国经济增长疲弱源于,始于5月和6月的信贷增长刺激未能持续发挥作用。
Evergreen GaveKal报告指出,中国的私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步下滑,但最近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缓和了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趋势,二季度的这轮刺激还带动了小幅反弹,但政府的投资支持没能产生持续影响,因为货币政策还是没能更宽松,而财政支出要恪守预算的指导,也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从李克强总理上周对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的表态来看,中国政府不会启动大规模货币刺激,中国央行因为担忧国内债务高企也不愿推行全面货币宽松。所以Evergreen GaveKal预计,今年在出口增长的支持下,中国GDP增长会略高于7%,但会低于7.5%的中国官方目标。
《人民日报》周一刊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文章建议,中国应启用需求管理,创新和实施区间定向调控等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短期内可继续定向降准,以抑制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
刘迎秋认为,切实可行的选择是在积极搞好短期宏观调控的同时,着力推动中国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尤其是着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技术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