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今年初所推动的“微刺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经济环境和中国股市都因此受益改善和走高,投资者对于中国的信心也得到加强。不过这种依赖政府刺激的复苏很难保持持续性,外力消退之后,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型成为了关键。《金融时报》专栏则认为经济放缓可能会给中国经济改革带来契机。
最新公布的中国8月工业产出增速创近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显示出中国整体经济在有恶化的迹象。数据公布之后,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创三年最大单日跌幅,在香港上市的中资概念同样重挫。外资撤离在港的中资概念之后,同时在大陆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股价尽管依然存在倒挂现象,但是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李克强总理最新的表态(中国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合理的),则暗示中国GDP增长7.5%的目标可能无法达成。
市场投资者相信中国政府将竭力采取措施避免已经疲软的房价出现崩盘。不过即便能够避免“硬着陆”,低增长依然会对银行业、地产业以及国企所主导的红筹股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并且依赖于政府刺激的经济增长本身也不具备持久性。
事实上,经济增速放缓对于消费类公司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并且有机会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当银行不再大力支持地产业之后,消费行业会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一个明显的迹象是消费类股票相对较多的深成指今年涨幅达到了26%,好于上证22%的表现。
学者李稻葵此前在“全球经济最新动态”分论坛上表示,过去的两个增长引擎是出口和房地产市场,这两个增长引擎正在逐渐的淡出,让新的增长引擎来替代,而新的增长引擎正在逐渐到位,这恰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在减速。而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什么呢?首先是基于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第二个是私人消费,私人消费正在逐渐复苏,就GDP占比而言,私人消费每年增加0.7%的贡献率,在今后3-5年当中,私人消费占比可能逐渐能够上升到GDP50%。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则强调,上半年中国经济虽有波动但还在合理区间,中国政府最看重就业,截至今年8月已接近完成全年就业目标,未来要坚持结构性调控,靠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从相对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确有很多值得担忧的问题。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如果合理利用这样的机会做出产业调整并由此转型改革的话,经济放缓或成为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