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籽棉每吨20720元;2012年,每吨20023元;今年9月1日,每吨17977元,9月30日,每吨16200元……3日,报出的这串数字让射阳县海河镇农民成飞心有余悸。“这样的价格,即使遇到丰收年,每亩纯收入也就三四百元;今年阴雨天特别多,棉花严重减产,质量也不如往年,幸好我从前年起就不种棉花,否则今年就亏惨了。”他说。
眼下正是棉花采摘季节。作为曾经的棉花种植大省,我省2004年棉花种植面积达614.43万亩,主要分布在苏北和苏中地区。然而,今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不到200万亩,下降幅度很大。射阳县曾经是全国棉花生产第一县,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接近100万亩,然而,今年剧减到只有8万亩左右。“这8万亩棉花地还是因为不适宜种水稻,农民只能种棉花。”射阳县作栽站站长茆春太告诉记者,今年籽棉价格这么低,估计明年面积会更少。
据了解,今年以来棉花价格一路下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取消执行了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除对新疆棉农实行直补以外,其他地区所有棉农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这意味着,从今年起国内棉花价格已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那么,执行了几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何以要取消呢?原因是国内外棉价严重倒挂,即国际市场棉花价格远远低于国内市场,目前进口棉价格每吨11000元左右,远低于国产棉价。居高不下的棉花价格会削弱下游纺织制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再者,据中国棉花网透露,目前全国库存棉花多达1300万吨,相当于存储了全国两年多的棉花产量。在目前国际国内棉花价格严重倒挂的前提下,储存的棉花难以顺价销售,长此以往,将严重扭曲棉花价格,并影响下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放弃收储、让市场定价,是万不得已的选择。
“种棉收入偏低,也是农民不愿意种的原因。”南通市作栽站站长周宇(微博)说,曾经是棉花种植大市的南通市,最多时种棉面积接近300万亩,而目前只有5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启东、海门、如东等沿海沙壤地区,内陆基本上没有棉田。他认为,种粮食机械化程度很高,而棉花从育苗、移栽、施肥、打农药,直到采摘,全部靠人工,劳动力成本比种粮食高多了。从经济效益来看,虽然种棉每亩毛收入1500-2000元,刨去农本,亩均能赚七八百元,但由于投入的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综合效益其实还不如种粮。
尽管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在持续减少,但国际市场棉花供应却呈过剩状态。长期关注国际棉花市场的南通市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金鑫介绍,美国农业部9月份全球棉花产、需、存预测显示,全球棉花库存创下历史新高。由于国际国内棉价倒挂严重,用棉企业大量使用进口棉成为很自然的现象。
南通丁堰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用棉大户,每年用棉达到数千吨,公司董事长陈坚告诉记者,该公司进口棉占了70%,如果不是有配额限制,进口棉完全可以取代国产棉。拿该公司今年1-8月份的进口棉价格来看,每吨要比国产棉便宜3500元,仅此一块就节约成本近千万元。据南通市纺织工业协会统计,去年南通地区纺织企业用棉达55万吨,其中25万吨是进口的,23万多吨是新疆的,南通本地棉只占了4万吨,剩下的是苏北等地的棉。
棉花种植面积持续减少引起盐城市农业系统一位棉花专家的忧虑,他认为,棉花不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极为宝贵的战略物资,还是劳动密集型作物,不能因为过剩,或比较效益低,就放弃棉花种植。他还认为,从中国纺织工业的市场竞争和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中国不能完全依赖进口棉,仍需要保持一定的产量和储备,这样才能满足纺织产业的用棉需求和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否则就很容易受制于人,造成纺织产品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从而陷入被动。
但省政府参事、资深农业专家刘立仁不这么认为,他说,高价收储脱离了市场规律,收储政策执行3年来,棉农收入增长有限,但棉纺工业受损严重。“巨量的棉花储备就像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如果继续执行收储政策,不仅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而且这个‘堰塞湖’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危险。”他说,取消收储政策,理顺了价格关系,痛在一时,利在长久。现在中国已经融入国际市场,那么就应该顺着市场之势而为;究竟种不种棉花,还是让市场决定最好。“棉花可以储存很长时间,只要战略储备充足,种植面积减少并不可怕。让农民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让农民增收,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