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再次席卷了中国多个城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更是成为“重灾区”,口罩销售再度火爆。备受消费者关注的《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预计年底前将公布征求意见稿,防霾口罩国家标准有望出台。
规模野蛮增长
人们深恶痛绝的雾霾,却成为不少企业和个人的“财神爷”。
博思数据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口罩市场监测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表明,2012年我国口罩需求量达到10亿只,同比2011年增长22.8%,近几年我国口罩需求量增长速度都高于15%。2012年防尘功能口罩在工业领域的销售量为4.2亿只,而防毒功能口罩在医用领域的销售量为1100万只。2012年民用领域达到约5.7亿只。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功能性防尘口罩市场规模已经接近20亿元,而民用防护型口罩的市场规模也超过10亿元,预计未来3-5年内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淘宝指数显示,以“防霾口罩”为关键词的最近30天的成交指数环比上升1057.1%,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89.2%。销售量最大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河南。口罩品牌中,3M的网购销量最大,排名前十的畅销防霾口罩中,最便宜的5元,最贵的59元。
“PM2.5防护技术壁垒很高,具体到口罩,产品面料、过滤性能、设计工艺、透气性等都需要专业研发及反复测试。”一位业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说,“短时间内,很难做出真正防护PM2.5的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单是淘宝网[微博]销售的口罩品牌就有100多个,每只口罩价格从1元到上百元不等。事实上,市场上大部分宣称具有防霾功能的口罩仍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各省质监部门在今年年初的多次抽查检验中,超五成的防霾口罩不合格,没有达到其宣传的防霾效果。
“很多原本亏损的服装厂,现在都开始做起口罩生意,专业指标肯定是达不到的。”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
民用标准缺失
据了解,国内目前现行的口罩标准有三个,分别为GB 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和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均属于劳动防护类和医用防护类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日常民用防霾口罩。
执行这些标准的口罩有着严格的佩戴条件限定。事实上,工业口罩除了透气性较差之外,对于病毒和细菌的预防作用也不好,不能满足人们防流感的需求。甚至随着人呼吸所携带的水汽逐渐附着在工业口罩内壁,PM2.5携带的细菌和病毒获得滋养,工业口罩成为细菌和病毒的培养皿。消费者的健康也容易因工业口罩的二次污染而受到威胁。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所谓“防霾口罩”主要有三类。一是纱布口罩。这种口罩能滤除大部分粉尘和病菌,但对PM2.5几乎没有什么防护作用。二是活性炭口罩。这种口罩添加了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层,但它只对隔绝异味起作用,对抗颗粒物防霾效果欠佳。三是医用口罩,包括医用一次性口罩和N95口罩。普通一次性医用口罩一般为无纺布材质,具有防飞沫、吸湿等作用,但过滤颗粒物效果并不理想,也不适合用于抵挡PM2.5。相比而言,N95口罩的防霾效果更理想,但透气性差,容易造成呼吸困难,长时间戴会出现缺氧、胸闷等情况,呼吸功能较差的小孩、老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长时间佩戴。
“市面上的工业口罩大多执行的是以N95、N90等开头的美国标准,或FFP为开头的欧洲标准。”此次参与国标制定的中国产业用纺织协会标准制定带头人赵瑾瑜对新金融记者表示,“一些口罩厂商在包装上标示的‘符合行业推荐性标准’实际上是不属实的,关于民用口罩,国内并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
质量参差不齐、品牌鱼龙混杂的口罩市场,势必会给消费者带来选择困惑和实际损害,PM2.5口罩的行业标准亟待出台。
标准制定进入“快车道”
日前,《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标准编制工作会召开,正式启动了标准制定工作。国家相关部门也开通绿色通道,加快了国标制定的立项审批工作,并已下达该标准计划编号为20140042-T608,预计最快将于明年6月出台。“这个标准我们在今年年初就开始酝酿,国家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不过,一个标准的出台要经严格的程序,业内预计,如顺利实施,标准的出台最快也要到2015年。”赵瑾瑜表示。
据悉,本次制定的《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将涉及口罩原料要求、结构要求、标签标识要求、外观要求等,主要指标包括功能性指标颗粒物过滤效率、呼气吸气阻力指标、密合性指标等。作为纺织品,指标还涉及甲醛含量、pH值、微生物如大肠杆菌菌群数量、真菌菌落总数等。另外,新国标还将对口罩进行分级、分类。根据大气污染程度,分为重度污染适用、中度污染适用、轻度污染适用;针对不同人群,如成人、儿童、体弱者的特征,设定不同的呼气阻力指标对口罩进行分类。
“如果能确立民用口罩行业的标准,就能有效阻击假冒伪劣产品,保障消费者的日常防护。”赵瑾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