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形势下行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的日子似乎愈发艰难。在第116届广交会上,记者采访了多家参展的中小外贸企业,一探他们的“心声”。
受制于成本上升和客户的减少甚至“移情别恋”,小微企业的“消化能力”不如大企业强劲,又经不起低谷期的长期考验,常常在利润和订单当中“两头为难”——要保持利润得提价,提价则可能导致订单缩水。
成功的企业是相似的,困难的企业则各有各的困难。参加第116届广交会二期的不少小微企业,向国际商报记者道出了他们的困惑和挣扎。
企业窗外事:不知
对于记者对产品的询问,不少参会的小企业都表现得非常“羞涩”。与大型企业积极推介自己的产品不同,在小微企业的展台上,记者经常会听到“不好意思,我们不接受采访”的拒绝。即便有了轻松氛围下交流的铺垫,一提及发稿,不少小微企业都会要求匿去企业名称。
从记者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一部分企业对送上门的宣传机会“不感冒”的根源在于对产品缺乏信心。
“其实也没什么新的,我们这些都叫经典产品吧。”当被问及参加此次广交会有什么新展品时,一个毛绒玩具展台上的工作人员多少有些尴尬,而这位工作人员声称自己已经连续参加过10多届广交会了。
“这几年中国整个的出口形势都不太好,竞争也很激烈,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硬撑下去。”同样迷茫的包括一位从事羊毛制品出口企业的外贸经理。
但当记者问及国内外的竞争对手、出口环节、创新途径等具体情况时,不少小微企业主都语焉不详,熟悉的情况似乎只局限于本企业的“一亩三分地”。
“如果客户有要求,我们会转达给厂商,材料或者工艺的问题他们来解决,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是收购价格。”一家工艺品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公司与生产环节的联系过于松散。
还有一些外贸企业对海关商检等环节都不甚了解。“这些我们都是交给代理做的,直接付钱给他们就行了,具体的业务我们不关心。”在该企业经理看来,他们要关心的只是跟客户谈价格、签合同这些核心业务。
外贸当前境:无奈
“5年前祁县有200多家玻璃制品生产企业,现在只有二十几家了,而且估计还会减少。活不下去的那些说死掉就死掉了。”山西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生向记者描述了行业内大浪淘沙的过程。
除去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市场的这些企业,还有一些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不断收缩规模。在铁石产品展区,河北环辉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向前告诉记者,几年前很多企业都会选择8个摊位的面积来摆放展品,而现在,大部分都减到了4个。“效益不好,企业也没太大兴致花很多钱在这里。”王向前说。
出于环保目的,部分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出口退税遭遇了调整。“本来产品的利润就非常薄,从去年开始15%的退税突然没有了,我们现在几乎是在咬着牙做出口。”来自霸州的一位参展商向记者大倒苦水。“这么多年了,退税流程通常需要3~4个月,国家一直说要加快出口退税,但我们根本没感受到有改善。”兰州世联进出口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华艳明直言,“这对于我们的资金流动影响很大,但我们干着急也没什么好办法。”
对资金极为“饥渴”的小企业在融资环节同样无奈。北京水晶板技贸有限责任公司国际贸易总经理关杉告诉国际商报记者,2012年时,公司曾经试图向银行贷一笔资金用来添置新的生产线,等了一年多,还是在繁琐的程序和苛刻的要求下打了水漂。“后来我们就通过其他途径筹到了这笔钱。我们近期都不会再尝试去银行贷了,真的太难太难。”说起这段经历,关杉一直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