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月,是德州棉花采摘、销售的季节。往年这个时候,大大小小的棉花商贩开始走街串巷,开秤抢棉。棉农们也会在这一时间将雪白的棉花兑换成红红的钞票。
2014年,德州棉花大丰收,但德州银津棉花合作社社长冯江清却遭遇到数十年来最为惨淡的行情。棉价一路暴跌,棉农陷入亏损,大部分社员在苦等政府补贴无望后纷纷拔棉改种小麦。
2014年,是国家棉花收购体制变革后的第一年,政府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让市场决定棉花价格。然而,棉价却一路暴跌、降至近十年来最低水平,政府实施棉花价格改革后,承诺的种棉补贴却迟迟未能明确和兑现。在预见到明年棉花种植面积将大幅减少、危及产业安全后,德州市棉花协会已紧急向中国棉花协会和政府部门递交了一份预警报告……
棉市重挫
这份预警报告对于眼下的棉市这样描述道,目前,棉农不敢出售,怕卖早了吃亏;棉企不敢收购,怕收早了亏损;银行不敢发放贷款;政府有关部门和棉花协会都无法开展有效工作。截止10月20日,德州地区棉农交售进度仅10%左右,不少农民已拔棉种麦。
对于眼下萧条的棉市,德州银津棉花合作社社长冯江清有着切身的体会。这家合作社位于全国产棉大县——德州市夏津县,成立于2012年3月。该社集中了近四十个农户、200多亩棉田,是当地最大的棉花专业合作社之一。
德州是全国重点棉区之一,有着数百年的植棉历史。2014年,德州棉区多旱少雨,光照充足,棉农迎来了少有的大丰收。冯江清家种了二十多亩棉田,棉花亩产高达六七百斤,是近五年来产量最高的一年。就在几个月前,冯江清和社员们还满怀期待的以为“今年能有个好收成”。可谁承想,棉价一路下滑、跌至低谷。
在冯江清的记忆中,2009年,在囤积炒棉、低买高抛的投机潮中,棉花收购价最高可达每斤7元以上。此后,国家建立了棉花收储制度,棉花地头收购价一直稳定在4元以上。2014年国家取消了这一制度,棉价交由市场决定,由于今年棉花产量大增,目前德州棉花收购价已跌至3.1元/斤。
从2011年起,政府“为稳定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开始实行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在这一体制下,棉花加工企业几乎是“躺着数钱”、没有任何风险,只需按照国家规定的棉花收储价格(去年国储棉价格为4.7元/斤)倒推籽棉价格,留下少许利润给棉农。尽管棉企和棉农利润不高,但市场基本稳定。
德州市棉花协会副会长马俊凯指出,棉花临时收储制度保护了棉农、棉花收购企业的利益,但却伤害了纺织企业的利益,也让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原来,在这一体制的干预下,棉价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13年国家临时收储价格为每吨20400元/吨,可进口到岸价只有16000元/吨,国内棉价要比进口棉价大约高四五千元。上游的棉价居高不下,下游面纱、纺织企业产品价格就持续攀升,棉纺织行业毫无国际竞争力,纷纷陷入亏损的困境。甚至部分纺织企业挖空心思开发一些新材料,以此降低产品中纯棉的含量。
同时,政府因收储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有数据显示,2012年度、2013年度交储总量高达662万吨、658万吨,分别占到当年产量的90%和95%。当前国储棉库存超过了800万吨,占用国家资金约1600亿元,每年仅资金利息、仓储费,以及要承担的国储棉高收低抛的损失,总计大概在300亿元左右。这也让政府坚定了对棉花收储体制进行改革的决心。
可是,棉价由市场决定后,接连走低的价格使得下游的纺织产业开始回暖,坐在跷跷板这一头的棉农却陷入了困境。冯江清掰着指头算到,按每亩600斤、以每斤3.1元/斤计算,棉农种植一亩棉花的收入仅有1860元。今年棉农种植一亩棉花农药、化肥、水电等成本约550元,每亩棉花用工20个以上,按每人每天工钱50元计算,人工成本可达千元以上。如此算来,农户种植棉花每亩的利润只有二百多元,远远少于种粮。
德州市棉花协会副会长马俊凯指出,如果把棉农本人及家庭的人力投入计算在内,市场上棉花收购价达到3.4元/斤时,棉农的投入与产出才能持平。如今,棉价3.1元/斤意味着棉农已经陷入亏损。
更让棉农们忧心如焚的是,在棉花购销体制改革后,政府不会再救市保价,棉价竟遭遇了历史性的持续下跌……
补贴几何?
以往这个时候,是棉花购销的旺季、是棉区最为繁忙的时候。不计其数的棉花商贩高喊着收棉的号子走街串巷,满面笑容的上门开秤收棉。可如今,村子里冷冷清清,偶尔出现的棉商们也全无喜色。
冯江清介绍道,合作社社员普遍惜售,除非急需用钱,少有人甘心以低价抛售。冯家二十多亩的棉花也是一斤未卖,全部囤在库中。
在持续走低的行情中,棉农惜售,棉商也惜购。2014年4月,德州棉花收购价尚有1.7万元/吨。进入8月份,就跌到了1.6万元/吨,眼下市场价格只有1.46万元/吨。
德州武城县厚丰棉业公司总经理王秀清抱怨道,棉价持续走低,如果没有下游客商接盘,企业收多少就亏多少;即使有了订单,棉农们不愿出手,出货期限也大大延长。目前,厚丰棉业每天收购十多万斤,只有往年同期收购量的三四成,更多的棉企则是干脆停了工。
让德州整个棉花购销链条几乎停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国家承诺的补贴政策迟迟未能明确出台。
2014年,实行三年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试点。在新疆,政府确定了今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棉农实际售价与目标价的差价将由政府给予补贴,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新的棉花收购机制避免了市场价格被人为干预,兼顾了上游棉农和下游纺织企业的利益。同时,政府希望不用再包购包销,以减轻资金压力。
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和市场调控”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除了新疆试点的区域之外,还有长江、黄河流域主产区,国家也会适当的给予补贴,现在这个原则国务院已经定了。”“到目前为止,政府承诺的补贴政策始终没有明确——究竟补贴多少?直补棉农还是补给棉企?以什么作为凭据领取补贴?棉农们普遍担心,如果现在大量出售棉花,万一领不到政府补贴怎么办?”银津棉花合作社社长冯江清认为,在政府给出明确的补贴政策前,棉市的萧条难以缓解。
眼看着棉价一路下滑且看不到尽头,国家补贴政策迟迟未能公布,苦等无望的棉农们纷纷拔棉种粮。据冯江清粗略统计,合作社近四十户社员中已有二十多户改种小麦,今年村里1800亩棉田只有四五百亩续种了棉花,冯家二十亩棉田也有六七亩地改种了其他作物。冯江清无奈道,如果棉花种植面积持续减少,未来棉花合作社的运营也将难以为继。
在旧的收储制度已废弃、新的棉价改革机制尚未成形之际,在预见到明年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很可能危及产业安全后,德州市棉花协会已紧急向中国棉花协会和政府部门递交了一份题为《内地棉区急盼政策及早出台》的预警报告。其中呼吁,不少农民已拔棉种麦,预计明年德州地区棉花面积将大幅下滑。为稳定内地棉花面积,确保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尽快明确内地棉花补贴具体政策。
不过,补贴政策的确定对政府的行政能力是一种考验。国家棉花政策的调整,曾经使得德州这一传统棉区由盛到衰。1984年,德州棉区种植面积到达了历史最高峰为340万亩,2008年尚有290万亩。虽然政府已明确棉价由市场决定,可如今棉价暴跌不止,出乎意料。政府面临的尴尬局面是:补贴少了、难以奏效,棉农仍会亏损,行业动荡加剧;补贴多了,财政的负担势必进一步加重。
如今,补贴政策已错过棉花续种的季节,根据德州市棉花协会统计,由于棉农纷纷弃种,明年德州棉花种植面积将由今年的68万亩暴跌至40万亩,降幅高达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