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闷了4年多的A股市场,今年下半年终于迎来爆发。在“沪港通”、稳增长加码及改革深化预期的助燃下,上证指数7月以来一举从2000点快速飙升至逾2900点,涨幅超过45%。尤其自11月21日中国央行宣布非对称降息后,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繁荣特征,在短短10个交易日内,上涨超过17%。上周四(12月4日),上证指数单日上涨4.32%,再度刷新3年新高;次日(5日)成交额突破了1万亿,再创世界纪录。
A股近半年的走势表明,股市晴雨表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在中国国内基本不成立(实际上,在过去20多年也基本上不成立)。在经济基本面并未出现显著变化,经济增长甚至出现明显下行的情况下,A股市场却如脱缰野马节节上扬。这其中,改革深化与政策加码的预期固然重要,市场谓之“改革牛、转型牛”,但股市上涨所引发的“反身性”恐怕才是支撑这段超指数增长的主要原因。所谓“反身性”,可理解为“股市上涨,因为人们预期股市会继续上涨”,从而形成正反馈循环,使得上涨预期自动实现。在各种市场泡沫与非理性繁荣中,都可看见“反身性”的身影。伴随着此轮A股上涨,越来越多的资金被动员投入到市场中来,进一步加快了市场上涨的速度。
细究本轮行情会发现,用融资杠杆买入股票是本轮行情的最大特征。据统计,截至12月4日,A股市场中的融资余额已升至8735亿元,较7月初的4000亿上涨了逾一倍。融资余额每增加1000亿的时间,也从7月初的42天,到9月初的24天,再缩短至11月下旬的12天,显示出资金流入股市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融资买入排名显示,这些资金大都流入金融股,推动金融蓝筹大幅上涨,不仅带领指数走出了一轮量价齐升的行情,也让不少选错股的投资者“满仓踏空”。而在融资余额激增的同时,银行存款搬家,通过理财、信托等渠道流入股市的报道不断,愈发衬托出市场的牛气哄哄。
不过,过于快速的上涨对市场来讲未必是件好事。动辄超过3%的股指单日涨幅表明,A股系统正趋于不稳定,一旦失去外部资金流入的支撑,又或者资金动员能力随着股价上涨接近极限,市场便将迎来大起大落与大幅震荡,令后进跟风的投资者承受过高的风险。自2007年10月16日登顶6124点以来,上证指数单日涨幅超过3%的情况只出现过12次,其中近一周就出现了2次。尤其考虑到此轮行情由杠杆资金撬动,风险更加不容小觑。一旦行情到顶,量价齐跌,杠杆资金的快速抽逃和反向做空会让市场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回调,其影响可能不仅局限在资本市场,甚至将伤及实体经济。
对于市场大起大落的风险,监管机构已然有所察觉。在上周五(5日)的例行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作用。股市稳定健康运行需要市场各方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共同珍惜。希望媒体朋友们严谨客观报道,研究机构依法发布客观公正的研究报告,合理引导投资者预期。希望广大投资者特别是新入市的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尊重市场、敬畏市场,牢记股市有风险,量力而行,不要被市场上卖房炒股、借钱炒股言论所误导,不要盲目跟风炒作。在此之前,在牛市氛围中,市场上不乏“卖房炒股、借钱炒股”的号召,并且出现不少类似“温州炒房团弃房炒股”、“深圳大户3天赚够2亿回家养老”的煽动性报道。从前述表态看,监管机构显然不愿意见到中小投资者被非理性的言论所误导,盲目进场接盘。但观中国股市的发展史,每一轮牛市的末端,基本都是散户投资者在高位站岗,这次恐怕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从决策层的角度看,对A股上涨应乐见其成,在经济下行、实业艰难的压抑下,中国市场和中国老百姓都需要这么一个亮点来“冲喜”。可以预期,中国政府还将推进一系列利于市场的改革,并试图将更多资金引入股市,A股市场的繁荣还未到头。不过,像当前这样的超指数型增长,可能过不了多久便将告一段落,上周五(12月5日)的大幅震荡已经向市场发出警讯。最好的情况是,A股在调整中逐步企稳,实现快速上涨后的“软着陆”,进入平稳运行期,实现蓝筹估值的修复;而最坏的情况是,在经济基本面进一步转坏的情况下,高亢的市场预期得不到来自实体经济的支撑,泡沫破灭,并在杠杆止损与反向做空推动下快速下行。我们当然希望看到前者,但更要小心提防后者的可能性。
A股的非理性繁荣很难持续,并引来了监管层的关注。杠杆资金撬动下的超指数增长令资本市场暴露在风险之中,如何实现“软着陆”将成为下阶段A股市场的重要主题,系统如若继续不稳定,则须提防到达极限后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回调的可能性。
(注: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