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瑞昌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非棉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非棉业”)董事、副总经理王传远刚从非洲回来不久。他如今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拓展非洲棉花产业上。最近公司刚刚在津巴布韦新建了工厂,并购了津巴布韦的2个棉花公司,成立了中非棉业津巴布韦棉花有限公司,一举成为津巴布韦第二大棉花企业。
1月29日,走下飞机的王传远,在机场大厅一边走,一边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谈起公司在非洲的投资扩张计划。2014年,中非棉业在非洲的投资增加了30%,今年打算再增加投资10%。按照总投资6472万美元的计划,公司在前期投资控股了马拉维棉花有限公司及莫桑比克棉花有限公司之后,又投资建成了中非棉业赞比亚有限公司、中非棉业赞比亚种业有限公司以及中非棉业津巴布韦棉花有限公司。目前他们已经在非洲设有7个轧花厂、2个榨油厂、1个稀硫酸脱绒棉种加工厂,年收购籽棉10万余吨,涉及当地农户20余万户,直接雇用当地员工3300余人,利用土地达数十万公顷。
民企对外投资力度尚且如此,在国际化市场“分羹大赛”中更少不了国有大企业的身影。海信作为中国较早实施国际化的企业,董事长周厚健很早就给出了集团的战略命题,“海信发展的大头儿在海外”。2014年,海信集团[微博]在海外实现26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海信目前已经在海外建有16个分公司实施本土化经营,建有4个生产基地实施区域化生产,在欧美建有6个研发中心。面向全球引进高端人才,促进国内设计、研发人员“走出去”。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北美、欧洲、南非、北非、澳洲及东南亚等全球市场。
还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对外投资的大潮当中。近两年中,引人注目的对外投资案例不断出现:出资71亿美元,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投资2.2亿美元,巨石集团在埃及设立玻璃纤维生产基地;投入3000万英镑,山东永泰集团购得英国汽车部件制造商考普莱公司70%股权等等。普华永道1月27日发布的年度企业并购报告显示,2014年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较2013年增长36%至272宗,创历史新高。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以往统计数据的看点一直是吸引外资的数额,各地政府也一直以招商引资数字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准。而今,中国不仅敞开国门欢迎海外投资,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的数字增幅变得同样耀眼。
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同期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5.6亿美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这是我国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大国,正在全球市场重新布局。
加码对外投资
中非棉业最近几年一直在增加对非投资,王传远说,之所以选择在非洲不断扩张,加大投资力度,是看好了非洲市场刚刚起步,百废待兴,资源充足,成本较低,有很多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而作为农业,规模太小了不经济,农业只有做大了才能体现出“大农业”的优势。底盘大了,也才有抗风险能力。所以未来几年,还会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中非棉业最新建成的津巴布韦工厂,有GLENDALE和GWERU共2个轧花厂,合计年产能力80000余吨,雇用当地员工600余人,约有7万多农户为公司提供服务。加上原来就有的设在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的公司,目前在非洲已经总计有几十万公顷的种植面积。
王传远说,津巴布韦工厂建成后,他正在考虑向西非市场拓展。“其实这个想法早就有了,只是因为近期埃博拉病毒在当地泛滥耽误了。”2015年,王传远的计划是在非洲除了种植棉花,还要调整一下种植结构,增加一些经济作物和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开棉花和粮食深加工工厂。“未来三年,在非洲肯定会看准机会,进一步扩大非洲市场。”
作为民营企业,青岛瑞昌棉业近些年把眼光放在了投资非洲市场,并取得了国家中非发展基金的支持。2009年,由中非发展基金、青岛瑞昌棉业有限公司、青岛汇富纺织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资,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非棉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其作为母公司,投资控股非洲多个国家的棉花项目,在马拉维、莫桑比克、赞比亚、津巴布韦、乍得、多哥和马里等地,成立纺纱、织布等生产性工厂,构建起了棉业发展的产业链。中非棉业公司种植的棉花大部分运回国内,而棉籽则在当地榨油。
海信集团也一直致力于开拓非洲市场。2013年6月,海信集团启用了位于南非开普敦市亚特兰蒂斯工业园区的制造工厂,该工厂作为本地化的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售南非当地,并在未来销往更多非洲国家。去年上半年,海信又在位于南非的生产工厂新设立了出口部,开始进一步扩展在非洲地区的业务,向马达加斯加、加纳、塞舌尔等地市场提供产品。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产业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15大类,除传统资源能源投资项目之外,中国企业在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对外投资也日益活跃。
黑龙江省社科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马友君1月29日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我国对外投资数额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已经有了这个实力,走向世界,不仅有了发展基础,而且资金实力也相对雄厚。另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瓶颈,主要是结构调整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向外拓展、重新布局,实现转型升级。比如国内很多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原来是商品经济,现在需要走资本运营路线了。
在马友君看来,全国各地此前一直把招商引资放在首位,作为政绩考核很重要的指标。眼下,招商引资仍然重要,但国家大力倡导“走出去”,对外投资提到日程。总体上是吸引外资与加大对外投资同时推进。由于我国南北不平衡,东西不平衡,地方差异现实存在,招商引资力度不尽相同。但总的说,各地在招商引资上已经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和引资质量,低端不环保的产业已经很少引进,开始有选择的吸引外资,更多引进优质资源,这是这些年很重要的变化。
山东省商务厅网站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12月,山东省新备案(核准)境外企业(机构)524家,中方投资62.9亿美元,同比增长39.4%。据了解,实际对外投资的同比增幅大约在14.6%。
山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1月29日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国家对外投资的数据是中央企业和各省市加到一起的实际对外投资数据。其中,中央企业大约能占比60%。总的趋势看,对外投资步伐加快,企业“走出去”积极性也很高。能够“走出去”的企业,都是发展相对较好的企业。
业内提出的疑问是,如果地方企业都“走出去”形成更多的对外投资,那么是否会影响当地的税收,地方政府是不是就没有动力去支持对外投资。上述负责人的解释是,地方政府是支持“走出去”的。因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接下来就要做大,就是要“走出去”,或者向省外扩张。至于税收,企业把蛋糕做大后,也会反过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短期来看,可能不会对税收、就业有很多拉动,但眼光不能那么狭隘,要有长远眼光。
风险控制
王传远说,“走出去”的风险的确很大,在国外市场有很多未知的因素,不是在国内发展所能体会的。正因为风险大,很多人不敢“走出去”。近几年,中非棉业一直向非洲市场投入资金,但是收回投资的时间却不确定。农业的特点就是有些靠天吃饭的成分。“开发海外市场,最大的难点还是资金,还是希望得到国内更多的资金扶持。”
一直被海外市场风险困扰多年的海信终于找到了防范的路径。国际营销公司在风险控制管理上初现成效。去年年初他们曾公布过一个统计数据,前四个月,累计报损仅8.39 万美元,同比下降32%。
去年开始,海信国际营销高层着力在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KPI 体系设计、计划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不错的推进效果。他们在应收账款管理上摒弃了以前靠“风险兜底”的做法,开始使用“零超期”的概念,在风险控制和销售增长出现矛盾时,坚决选择风险控制。公司财务经管部门还制定了《客户信用风险控制管理办法》,通过超期周报和下周到期预警的方式追踪和督促应收账款管理,2013 年全年报损应收账款控制在101 万美元,同比减少1579 万美元。
马友君表示,对外投资、“走出去”的风险很大,但是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没有风险的市场,就会缺少利润空间。“需要规避的风险是,国内个别企业就像暴发户,很多东西不理解也不熟悉,对于一些行业认识不清,对于自身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走出去’就会付出很大代价。要提高抗风险能力,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交学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走出去’比永远呆在家里更能积累经验,有更多成功的机会。”马友君说,从大趋势看,我国对外投资力度会增强,这是必然的。“走出去”的步子会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总的方向是以资源和技术的投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