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于2015年1月调查了川、湘、鄂、赣、皖、苏、冀、鲁、豫、津、秦、晋、新、甘、辽和吉15个省市区95个定点县、2742个定点农户,发布2015年植棉意向报告,供决策参考。
一、意向植棉面积呈强势下滑走向
1、意向植棉减少一成半。2015年全国植棉意向呈减少趋势,同比2014年扩大7.5个百分点。据1月对95个优质棉样本县(团)、98个乡(镇)、313个村、2742个植棉户的监测结果(表1),持平户占41.4%,同比减20.4个百分点;增加户占5.9%,同比减1.1个百分点;减少户占41.6%,同比增14.0个百分点;徘徊户11.4%,同比增9.0个百分点。
预测意向植棉面积减14.9%,照6328.6万亩(国家统计局)减少943.0万亩至5385.6万亩,照7151万亩(中棉所数据)减少1065万亩至6086万亩。
2、意向植棉变化特点。一是三大棉区意向都呈减少态势(表2),长江减22.5%,黄河减22.4%,西北减7.8%,其中南疆减3.5%、北疆减13.2%。二是各省区均减。按减幅,陕减37.9%、川减37.8%、晋减36.0%、赣减28.0%、鲁减28.0%、苏减25.0%、湘减25.0%、皖减24.4%、冀减18.0%、鄂减18.0%、豫减15.6%、甘减12.0%、津减10.0%、新减7.7%。
二、植棉意向减少原因
价格大幅下滑导致收益大减是意向面积减少的主因。据监测,连续实行3年的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之后,2014年度籽棉收购价格一路下滑,2015年至1月降幅达到30.7%。加上长江、西北单产下降减收幅度大,植棉不合算。2014年9月以来内地棉花市场极为清淡,当前约有三成籽棉未出售,存在“卖棉难”问题。意向植棉缩减还与计划调减面积有关。
三、植棉业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加大科技兴棉力度,构建服务体系
1、目标价格正在执行之中,内地补贴尚未兑现。据了解,新疆目标价格中央已下拨资金100亿元,正在拨付棉农之中。内地9省补贴2000元/吨,据国家统计数据,2014年9省皮棉产量233.8万吨,补贴资金46.76亿元。据了解,省级已出台资金发放的指导意见,但至目前均没有兑现。棉农盼望好政策早日落地,心里早踏实,早销售家中的存储棉花,早为生产做准备。
2、一号文件有利因素。2月1日,中央发布2015年一号文件指出,“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争取新疆棉花列入“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这是目标价格改革重要的配套政策。“合理确定粮食、棉花、食糖、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降低大量原棉库存。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争取新疆棉田列入“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完善粮食、棉花、食糖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和关税配额管理,严格执行棉花滑准税政策”,确保税收入库。
3、植棉业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加大科技兴棉力度,积极构建棉花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棉油糖种植面积”是2015年农业部的工作重点之一,“力争植棉面积5500万亩以上”仍需政策支持。通过科技引领提质增效,继续开展棉花高产创建,大力推进轻简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抓好轻简育苗移栽示范。高产创建和体系“千公斤”棉竞赛要注重品种、品质的结构调整,支持发展公益性、社会化的服务模式,力争破解棉花生产“四费”取得新经验,形成新模式。加大技术培训,总结新经验示范引导。
4、新疆计划调减棉田面积800万亩值得点赞。针对实施目标价格产生的倒逼机制,最近新疆地方提出调减600万亩、兵团提出调减200万亩,明确调减风险产区、次适宜产区、残膜污染重的老棉田、水资源没有保障的新垦棉田,强制近几年来自牧场、草场、林地棉田的退出机制。调减这些风险劣质无效产能,有利提高全国棉花产品竞争力,有利解决新疆本地争水争、劳动力、争机械等诸多矛盾,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延长新疆适宜产区的高产能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