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许多实体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实体企业更需低成本融资的当下,这一问题格外受到关注。
就在不久前的4月17日,李克强总理到国开行、工行考察,先后4次敦促各商业银行“减少服务收费”“能不收的尽量免收”。“我们统计数据显示的融资成本表面看下降了,但一些企业仍觉得‘没感受到’,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融资成本不仅包括利率,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种‘收费’!”李克强说,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但光有肌体,没有血液,经济活不了。金融和实体经济应该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是多少?除了贷款利息,还有哪些费用?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走访了台州、金华、杭州、温州等地多家企业发现,企业想要获得贷款,或多或少都要付出一些“隐性的代价”。
小微企业难获大行贷款
企业融资成本高不高,同样是央行的权威人士,也有不一样的看法。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末,企业融资成本为6.83%,比上年末下降1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下降50个基点。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对此表示,近期企业融资成本持续回落,融资状况有所改善。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则认为,“尽管去年11月和今年3月央行两次降息,但考虑到PPI自一季度下降幅度较大,为-4.6%,扣除价格因素,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仍然较高。”
针对融资成本问题,企业的感受应该是最直接的。任先生,在浙江台州拥有一家以生产洗车设备为主的企业,其产品在淘宝、京东均有销售,并销往国外,公司拥有近百项专利,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
为了企业发展,任先生向当地一家城商行借了两三百万元。据了解,这笔银行贷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积数贷款,月利息5厘(0.005元)左右;另一部分是抵押贷款,视工厂生产、房产证等情况,月利息在0.8~1分左右。
“如果去国有银行,我们肯定是拿不到贷款的。贷款规模小,他们那边没有理由给我们放贷。”任先生说,积数贷款需要企业在银行开立账户,往来货款存在银行的时间越长,积分就越多,贷款额度按积分来折算,“总体上,这部分额度不多,(两三百万中)有一半的样子。”
由于企业资质还不错,贷款规模也不大,且流动资金充裕,通过两个股东房产的抵押,任先生顺利拿到了足够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但任先生表示,跟其他银行比起来,该银行的贷款利率中等偏高,国有银行如果愿意向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肯定更低。“小企业贷款就这样了,资质不好的,没有房产或者已经没有抵押物,需要找担保公司的,这种融资成本就更高了。另外,与担保公司等打交道,还有一些潜规则。”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也介绍,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小微企业越发难以获得贷款。
隐性费用推升融资成本
走访中了解到,很多企业虽然拿到了银行贷款,但融资成本并不低,如温州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在月利息0.6~1分之间。
据了解,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主要有银行收取的贷款利息、贷款咨询费,中介机构收取的评估费、保险费、审计费以及担保费等。杭州某集团财务部总经理费先生表示,一般情况下,5亿元的银行授信额度,除了贷款利息,其各项手续费等额外成本在2%左右,即1000万元。
对此,周德文表示,一些额外费用的存在是很不合理的。他还认为,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在为银行打工,有些企业已经不堪重负,不得不停产或半停产。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副教授景乃权曾对金华义乌的民企做过专题调研,他告诉记者,“(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发现,银行放贷成本与企业实际财务成本之间存在着‘虚高’现象,大致比例在2%至5%之间。”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近几年银行贷款利率是在下降的。数据显示,义乌的银行贷款平均利率2012年为5.48%,2013年为5.08%。
对此,景乃权指出,“虚高”成本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显性成本,指企业为获得贷款而必须付出的中介费用,如评估费、结算费用、融资中介成本等,它们构成企业融资的中间业务费用;另一类则主要指的是不同企业在不同的情形下为了获得融资而必须付出隐性成本,包括配套返存衍生成本、还贷资金拆借成本、其他成本等。“银行整体对企业提供的平均贷款利息并不高,这两部分费用是助推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的‘罪魁祸首’。”景乃权表示,“有时,银行会向企业收取贷款咨询费,该费用设置较为灵活,弹性较大,为了逃避监管部分的相关要求,在基准利率上浮一定比例的情况下,通过咨询费的收取来满足银行设定的综合融资成本。”
按月付息推高贷款利率
以义乌当地一中型企业为例,该企业共获得银行融资1.92亿元,其中贷款1.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0.088亿元、国内信用证0.38亿元,合作银行有7家,企业融资实际最终获得可自主支配的现金约1.44亿元,实际综合融资成本10.02%。
一年来,该企业支出各项银行融资成本合计1474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支出约980万元,贷款利率在6.16%~8.25%之间,其中国有银行利率最低,城商行最高;“买存款”等配套存款费用支出70万元;票据贴现利息支出108万元;中间业务费用等支出276万元;贷款到期转贷费用30万元;手续费等支出5万元;评估费、保险费等支出5万元。
由此可见,其实际综合融资成本“虚高”3.27个百分点,而在总支出中利息占了“大头”。
除了贷款利率上浮因素外,2013年上半年之前,义乌大部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按照季度收取,2013年下半年开始,贷款利息改为按照月度收取。杭州等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前述费先生表示,目前银行按月收取利息的比较多,按季度收取的有但比较少。银行采取不同的利息收取方式,有什么不同呢?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副教授沈红波表示,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细小变化使得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变相提高了实际利率,“如果一天收一次利息,利滚利,就是高利贷了”。
沈红波分析指出,假设银行给企业的贷款利率为年化6%,如果企业一年还一次利息,则名义利率等同实际利率;如果企业一年还2次利息,那么实际利率为6.09%;如果企业一年还4次利息,实际利率为6.136%……银行收取利息的次数越多,实际利率也就越高。当企业一年还12次利息时,则实际利率为6.167%。
也就是说,银行将按季度收取利息改为按月度收取,企业承担的实际利率将增加0.031%,即1亿元贷款,企业需多支付3.1万元的利息。
“存贷”汇票拖垮企业
“现在,工厂卖都已经卖了。”说这话的宋女士,原在广州做服装生意,2009年11月回到杭州第二次创业,以350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杭州某县经济开发区的一家服装厂,开始生产女装和童装。
为了购买德国进口编织机16台、缝纫机108台等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宋女士将厂房抵押给某国有银行获得1800万元的融资,其中贷款14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400万元。
一年后贷款到期,银行要求企业还清原来的1800万元后,将其贷款额度增加了400万元,即2200万元,后又将这2200万元贷款改成了44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
宋女士表示,当时该银行支行行长要求企业存入2200万元作为保证金,承兑汇票的期限为6个月,但由于购买原材料需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以及购置进口设备等需要现金支票,她为了套现总共又花了300多万元,当时套现的月利率为1%~1.5%。“实际上,银行给我的可用资金不足1900万元。这样一来一回,损失了600多万元。”后因涉入民间借贷等原因,宋女士的工厂不得不停产,最后落得个资金链断裂、工厂被法院拍卖。在宋女士的认识中,这是一个先存款后贷款、成本很高,不适合自己的“存贷”汇票。
其他企业在票据贴现方面的利息支出也不少。如上述的义乌中型企业,其一年的票据贴现利息约为综合融资成本的7.32%、贷款利息支出的11.02%。而大型企业,这一比例可能更高。
拉存款、买存款现象普遍
陈先生是杭州一家主营生物化工、年产值约2亿元规模的企业财务总监。4月27日,他告诉记者,其所在企业共从四五家银行获得1亿元融资,全部是抵押贷款,利率上浮在20%以内,企业贷款利息与实际融资成本基本吻合,“我们企业资质比较好,(银行)如果有过多的咨询费等额外费用,也就不合作了。现在合作的也基本上是国有银行。”
但配套存款还是少不了的。“每到月底、年底,银行会要求存款,一般为贷款额度的10%左右。”陈先生说。
“拉存款”、“买存款”这一现象,似乎普遍存在。义乌一小型企业的负责人表示,配套存款成本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贷款返存;二是季末拉存款。据悉,其配套存款的比例是1:1,这使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快速上升约2个百分点;而季末拉存款额外增加企业的成本则达到了贷款金额的1%,约40万元。一年来,该企业共支出的配套存款成本约120万元,而其公司总的融资余额为3950万元(其中600万元因担保平移产生),贷款利息共支出约300万元。
虽然有的银行没有明确要求拉存款,但是积数贷款部分,要想获得更多贷款,就得拉存款,性质是一样的。
总体来看,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虚高”主要集中在配套存款支出、票据贴现支出等,评估费、保险费等相对占比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