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每日电讯报》专栏作家Jeremy Warner的博客,由华尔街见闻翻译,点击链接阅读原文,原文根据读者内容需求略有删节。
欧元区超过30%的国债正以负利率交易,总额达2万亿欧元。
四个月前欧央行提出QE以来,十年期瑞士国债利率首先报负,随后其他欧元区主要国家国债利率纷纷掉入负值区域。投资者疯狂寻找“安全”的资产,集体决定付钱以换取借钱给欧元区政府的权利。
将欧元区拆分成单个国家来看,数据更加惊人。据投资银行杰富瑞 (Jefferies) 报告,现在70%的德国国债利率为负,法国负利率国债占比为50%。连几年前被传接近破产的西班牙,其国债现在也被视为安全资产,需求暴增让西班牙国债总额的17%利率转负。
国债需求暴增压低利率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样的规模前所未有,同时也标志着欧元区局势的重大转变。仅仅几年前,西班牙、意大利、希腊都濒临破产,国债利率大涨;而现在只剩希腊国债仍然无人问津。在经济复苏迹象还十分微弱的时候,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世界经济总需求几乎不见增长,而仅有的增长似乎全靠各国政府举债,因此负利率环境令人担忧。金融危机理应把所有的信贷泡沫戳破,然而这并没有发生。信贷市场上,政府接过了企业和家庭不再愿意借的债,全球角度来看,新兴市场在顶替发达国家借债。金融危机似乎完全没有提高政府机构的警惕性。
自金融危机开始以来,G7经济体公共债务总和已增长40%,达到GDP的120%。全球范围内,非金融业私营部门债务在7年内增加30%,大大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各国央行也没帮上忙,一个接着一个的加入“印钞”行列。首先是美联储,然后是英国央行、日本央行,现在又来了欧洲央行。现在中国央行也在购债上玩出了“花样”,为救经济使出十八般武艺。咨询公司Longview Economics的Chris Watling把各国央行急迫的政策调整称为“不惜任何成本增加需求的哲学”。举债所造成的金融危机,竟然要通过举债来应对。
很多人会说,央行印钞正是造成低利率的原因。某种程度上,这很难争辩,因为这正是QE的重要目的之一——把国债利率压的低到投资者不得不转向更具风险的替代品。
其他原因包括“金融抑制”,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目前,各国政府对银行偿付能力有限制及要求,强迫银行和保险集团持有更多债券,不管价格是多少。
QE对国债逆回购市场的影响也是低利率的原因之一,虽然大多数央行有渠道将抵押债券放回市场上。
欧央行每月600亿欧元的购债计划扰乱了市场,在德国国债市场上尤为明显。德国政府长期致力于达到财政盈余,控制发债数量,这意味着德国国债市场已经在缩减。德国央行行长Jens Weidmann被爆出私下抱怨欧央行购债,认为对德国来说,购债简直像卡夫卡小说《变形记》里的情节,好像他一觉醒来突然被变成了一只巨大的虫子。
这些政策调整无疑是造成负利率的原因之一。但这就带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央行一己之力造成了低利率,还是被迫回应全球需求无力、生产力不增的问题?
去年,英国央行副行长Ben Broadbent曾在演讲中称央行只是在与这些问题角力。他坚称,确保增长和健康通胀的均衡利率实际很低,比危机前要低,以市场情况来判断,它可能已降为负值。
市场回应QE的方式与这种论调类似。Longview Economics分析发现,美联储推行QE的期间,国债利率上涨,停止的时候回落,与央行导致国债利率下降的假设正好相反。
QE期间,投资者预计政策对经济有正面影响,因此均衡利率上涨,但在QE停止的时候,均衡利率下降。这正是萨默斯主张的“长期增长停滞”理论,但不管它是什么、叫什么,这不是我们应到达的境地。由于种种原因,发达经济体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已经无法获得产能带动的增长,只能通过举债来保持经济增长,而这会为他们的金融系统带来不稳定。
债市泡沫只是一半,故事的另一半是其他资产价格暴涨。很多资产价格与国债有直接联系,最终市场将出现惊人回调,投资者可能承担巨幅损失。
没人知道这一刻何时到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贷款延期、假装没事”的世界里,各国为了一点总需求争得头破血流。印钞带来的低汇率大战最终是一场零和游戏。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经济学看似都走到了穷途末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都有可能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