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主要零售企业总共关闭门店超过200家,同比增长高达474%,创下历年关店之最。
综观百货业上市公司的转型路径可以发现,除了在自身的零售主业上继续下工夫以外,很多公司都在寻求新方向,采用“双主业转型”的模式去发展,且已成为一种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主要零售企业总共关闭门店超过200家,同比增长高达474%,创下历年关店之最。
记者通过梳理零售上市公司的2014年年度财务报告发现,百货业依然处于业绩下滑重灾区,大部分上市公司收入、净利润双双下滑。其中,广州友谊去年的营收以18.94%的降幅垫底;长百集团的净利润下滑幅度最大,高达98.34%。
冷暖不一
在众多的零售百货上市公司中,万达百货以256亿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一,完成计划的101.6%,同比增长65.3%,超额完成年度利润目标。数据显示,2014年万达百货新开店24家,累计99家,成为零售百货上市公司中的亮点。
另外,南京新百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均实现“双百”增长,这是2014年年报当中惟一一家实现3位数增长的百货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南京新百2014年营业收入为78.25亿元,同比增长133.35%;净利润为4亿元,同比增长196.06%。
南京新百在第四季度开始并表英国弗雷泽百货(HOF),从而带来其2014年整个年度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增长。其中,商业收入71.25亿元,主要来自HOF四季度贡献43.83亿元(传统销售旺季,占比其全年约30%),而原业务增长2.65%至34亿元。各门店中,新百总店收入下降3.89%至19亿元,芜湖店收入下降6.8%至6.98亿元。南京新百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一方面有利于新百药业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司回笼资金集中发展主业。房地产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0.27%,仍来自盐城项目,预计2015年开始有望陆续确认河西项目;宾馆餐饮业收入下降12.98%至2934万元。其他业务收入增长57%至2.29亿元,其中“南京中心”出租率达99%且收入1.18亿元,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8.35%。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广州友谊,其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广州友谊实现营业收入33.63亿元,同比下降17.8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63亿元,同比下降14.96%。针对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纷纷下降,广州友谊表示,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持续低迷、限制“三公”消费、新业态新渠道对传统零售的冲击。
此外,广州友谊四季度单季度营收增速下滑22.9%,净利润增速下滑10.14%:四季度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1亿元,同比下降22.9%,实现净利润9076万元,同比下降10.14%。营收增速相比三季度单季下降幅度略有放大。主要原因是正佳店于2014年10月起结束旧址经营,迁移至新店,面积减半并经重新装修于11月下旬起陆续开业经营,使得第四季度单季度该店收入下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百集团,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长百集团实现净利润28.74万元,同比下降98.34%;实现营业收入3.69亿元,同比下降9.26%。
长百集团称,报告期内,受市场环境、电商冲击及同业竞争等复杂因素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较大,由于新兴业态的涌现及网络购物的爆发式增长导致消费客群的持续分流,加上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零售百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其还表示,2015年,零售业的竞争依然过度,盈利依然艰难,整个行业的分化重组将进一步加剧,实体零售走向集中、电商渐进分化势成必然。但是,随着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逐步恢复,包括消费市场的理性、消费者消费习惯的逐渐回归、零售企业在实体店经营和服务上的各项创新等,都将为业绩的回暖奠定基础。电子商务虽然本身增长迅速,但是实体商业基数大,价格战、品质战、体验战、服务战更易实施,实体商业仍然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和作用。此外,长百集团还称,计划在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期间费用控制在8300万元。
备受业内关注的王府井百货尽管一直以来都在进行全面调整,但依然没能抵挡住传统零售行业的寒潮。其2014年年报数据显示,营业收入182.77亿元,同比下降7.64%;利润总额9.29亿元,同比下降5.44%;归属净利润6.36亿元,同比下降8.36%,扣除非净利润4.88亿元,同比下降17.09%。百货主业毛利率为18.47%,仅同比增长0.6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王府井百货在推进全渠道战略上不遗余力,但从收益数据来看,王府井百货电子商务项目建设仍面临着亏损严重的问题。数据显示,电商业务全年亏损4206万元,较2013年增加1400多万元,占比归属净利润-6.6%。
区域百货表现平淡
统计零售百货上市公司年报时发现,整体而言,区域百货在2014年的表现都较为平淡。根据数据来看,相对而言鄂武商表现较为突出。
年报数据显示,鄂武商2014 年实现规模销售340亿元,同比增长10.75%;实现营业收入171.61亿元,同比增长1.89%;利润总额8.87亿元,同比增长2.99%,创历史最好水平;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6.60亿元,同比增长41.83%。
业内人士分析称,从鄂武商的年报来看,其经营性增长并不明显。主要策略是发展购物中心和电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尽管有必要去发展,但是对经营的推动作用还有待评估。购物中心投资周期长,占压资金大,势必会在短期拉低利润能力,但长期有望取得资产增值型收益。
另外,新华百货也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正增长。年报数据显示,新华百货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64.78亿元,同比增长3.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4亿元,同比增长2.64%(与调整后比较)。其业绩低于预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新华百货老百货大楼店经过调整后仅实现净利润1864万元,较上年同比下降6.1%;二是甘肃物美新百超市2014年仅实现营业收入3503.1万元,亏损1000多万元;三是宁夏夏进乳业集团亏损近2000万元。
新华百货表示,未来几年公司业务重点将转到超市业态上来,2014年公司新开包括共享春天店等4家大卖场、丽景湖畔店等3家生活超市及10家便利店。2014年公司先后在甘肃及陕西地区设立了超市业态子公司,并已在兰州七里河地区开设近万平方米的大卖场,西安地区的大卖场也已进入筹备期。未来超市业态拓展外埠开店为发展突破口,后续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在甘肃及陕西市场超市业态的拓展,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公司在西北市场发展的新平台。
在区域百货上市公司里,重庆百货2014年的净利润排名靠后。2014年年报数据显示,重庆百货去年实现营业收入301.40亿元,同比下降3.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2亿元,同比下降39.93%。
重庆百货表示,去年营业收入的减少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传统零售行业正面临电子商务、购物中心等新兴业态的冲击,公司经营模式处于转型阶段;二是公司投资运行的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处于初始阶段,如何强化线上、线下互动,在互动中建立清晰的定位并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需要公司进行深度改造和稳步探索。而净利润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宏观环境及电商冲击的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滑,人工及租金等各项成本费用持续增长,新开网点培育时间延长,培育成本加大,共同影响利润较同期下降较大。
双主业转型已成趋势
综观百货业上市公司的转型路径可以发现,除了在自身的零售主业上继续下工夫以外,很多公司都在寻求新方向,采用“双主业转型”的模式去发展,且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百货+金融”的双主业转型模式备受青睐。
其中,广州友谊计划定向增发购买越秀金控100%股权。收购越秀金控之后,广州友谊将由原来的百货零售公司转型为“百货+金融”双主业运营的控股型公司。越秀金控是广州国资旗下最重要的两家金融机构之一,通过借壳广州友谊登陆A股市场,是广州国企改革的重要布局,计划打造航母级别的综合金融控股平台。据了解,越秀金控已形成以证券和租赁为核心的金控平台:越秀金控为金融控股型公司,全资持有广州担保,绝对控股广州证券、越秀租赁、越秀产投,相对控股越秀小贷。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证券、租赁为核心的多元化非银行金融控股集团的格局。
重庆百货表示,“商业+金融”为其发展插上了翅膀。金融作为除跨境电商之外的另一个利润增长点,也将是重庆百货2015年业务创新的重点。目前已经成立消费金融、小额贷款、商业保理三个公司,并正在筹备运作中。其中,消费金融公司的筹建,将消费金融与传统零售业务进行结合,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增加客户黏度,是公司探索产融结合的重大举措。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是目前第一家以实体企业作为主发起人的消费金融公司,也是中国首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金融公司。
此外,新华百货称,拟将与控股股东物美控股共同投资成立美通支付服务(银川)有限公司(暂定名,简称“美通支付”)。美通支付注册资本为1亿元,双方均以现金出资,其中公司出资4000万元,物美控股出资6000万元。美通支付公司背靠丰富的客户资源,其功能是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金融及电子商务产品和服务,可以为连锁商超、零售百货、电商、电影院线、餐饮娱乐、理财、行政教育等众多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支付及资金管理解决方案。
中投顾问高级顾问刘建修认为,“双主业”模式对于零售业上市公司而言,可以增加公司利润来源,降低公司对单一主业的过分依赖,有利于降低行业风险,同时提高营业收入。而弊端在于,在“双主业”模式下,可能会造成公司资源的分散,不利于集中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零售上市公司跨界发展,有利于探索新的业务,但是在跨界过程中也应该谨慎,详细评估项目可行性,实地考察项目,然后再做决定。同时,也可以探索跨界行业与本行业的连接点,找到可合作的地方,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刘建修对中国商报记者说。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国企改革、互联网重塑、企业转型均处于强风口,现有业务盈利模式转变亦值得期待。零售行业经过前期调整,负面因素已基本反映到位,电商增速放缓、行业主题催化等因素叠加帮助估值中枢上移;国企改革贯穿全年、O2O大势所趋,为相关企业提供转型或重组机会;以批发业务为主的重资金企业迎来供应链金融发展机遇。尽管行业业绩拐点仍未出现,但零售行业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