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中国买手孵化中国设计

发表时间:2015年05月26日    作者:张瑜

  我们所要呈现给大家的,是两个特殊的群体。

  中国独立服装设计师——他们是中国人,坚持原创设计,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

  买手店——在这里我们特指为上述人群提供展示和销售平台的买手店。

  买手店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早期多数买手店都是以买手或者店主本人的眼光和趣味为基调,从全球搜罗符合自己审美和店内概念的产品来售卖。

  随着强调个性的消费人群增多,买手店逐渐成为一种模式,并引发了行业变革。以老佛爷(Galeries Lafayette)、连卡佛(Lane Crawford)为首,欧美传统百货已经变身为买手制百货,还推动了Macy’s、Saks Fifth Avenue 等精品百货向买手制转型。与此同时,Swank、Colette 等一大批个性买手店也不断出现并初具规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买手店和买手群体。事实上,中国自1996年开始才有了第一家买手店,此后一直发展缓慢。直到2010年才迎来了爆发期——仅这一年就诞生了10个买手店品牌。而在此前的14年间,中国新增的买手店品牌只有18个。

  这些买手店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有的不过是名品代购;有的在努力朝着欧美买手的方向进发,辗转于全球各大时装周,并尝试引进一些有个性的独立设计师品牌;有的,则专注于挖掘中国本土优秀的设计师品牌,为它们提供展示和销售平台。

  本组报道中所呈现的买手店,主要就是最后一种,它们在努力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独立设计师和中国品牌的出现。

  其中不能不提的是洪晃于2010年创立的BNC。这是中国最早一家旨在推动中国原创设计的买手店。今天许多活跃的中国独立设计师都与BNC有着很深的渊源,如刘清扬、杜旸、Davidson Tsui、张娜、C.J. Yao等。

  “我觉得设计师最需要的就是商业化的产业链,没有好的销售平台,他们就很难生存,只有让他们的产品卖起来,完成和壮大商业销售,被市场认可和支持了,设计师才会在整个产业链里迅速成长起来。”洪晃说。

  这就像是中国原创设计的孵化器,中国的原创设计于此得以发生、发展、壮大。

  而越来越多原创品牌的出现,恰恰折射出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在享受了富足的物质后,正迸发出强大而丰富的精神创造力。

  薄荷糯米葱的情怀与生意

  薄荷糯米葱诞生于中国买手店爆发的2010年——仅这一年就有10家新创买手店,

  而1996~2009年的14年间中国只增加了18个买手店品牌,这5年的蜕变与成长,

  是中国买手店与中国原创设计之间互相依存与发展的真实反映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振华/北京报道

  薄荷糯米葱可不是一家小清新餐馆的名字,它是家买手店——准确定义是“中国原创设计概念店”,简称BNC(Brand New China),根据拼音首字母,定名为“薄荷糯米葱”。这家店对洪晃意味着什么?在她微博介绍中的就职“公司”一栏里,唯一填写的,就是BNC薄荷糯米葱——尽管今天,她面对《瞭望东方周刊》,还会说这是当年“考虑不周全”的结果。

  从商业视角看,薄荷糯米葱更像是个设计师孵化器。从这里走出了在伦敦时装周和上海时装周大放异彩的C.J. Yao,但也有许多像VANESSA CHEUNG品牌的张玲嘉这样正在默默积蓄力量的设计师。

  事实上,尽管洪晃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名气和人脉推动BNC及其签约的150多位中国原创设计师,但却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一夜爆红。

  让更多人看到设计师作品,让更多设计师作品接受市场检验——这是洪晃投资BNC的初衷。

  因此,她不惜斥巨资在三里屯太古里辟出500多平方米的场子,并邀请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做店面设计。如此这般,那些并不出名的中国原创设计师的作品,才能与众多国际一线大牌并肩站立在北京这个最潮的地标性商业区,丝毫不显得寒碜。

  当然,作为一家企业,薄荷糯米葱也面临着盈利的考验——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继续推动中国原创设计。

  选择高质量的畅销品牌

  2010年秋天,洪晃的BNC诞生。

  “当时就是觉得,这么多小设计师没地方卖东西,那就开个店卖卖试试。没作太多打算。”洪晃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她另一个身份是《iLook》出版人,并由此结识了许多中国设计师。

  2010年恰是中国买手店迅速崛起的一年。

  睿意徳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买手店研究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中显示,从1996年中国第一家买手店诞生开始,到2009年的14年间国内共新增了18家买手店品牌。但仅在2010年这一年,就有10家新买手店创立。其中包括BNC。

  “我们店里的产品基本上都是设计师的第一季和第二季产品,如果卖得好,设计师会继续出第三、第四季甚至更多,资金和经验积累得足够多之后,成熟的设计师就可以出去开自己的店了。而我们会继续寻找新的设计师,推他们的产品。”薄荷糯米葱运营总监曾思禹告诉本刊记者。

  进入BNC并非没有门槛。洪晃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原创,二是有质量。“我们唯一的门槛就是质量,这是一个挺大的关口,因为设计师的东西都是在作坊里面做,批量生产的经验不够多。”

  洪晃告诉本刊记者,BNC每周都会统计设计师作品的销售数据,这是BNC选货的重要依据。虽然在洪晃看来,盈利并非短期目标。

  “长远来看,BNC一定要赚钱。短期内,我们还是要把薄荷糯米葱的品牌定位做好。”洪晃说。

  要情怀,也要生意

  BNC不与设计师签独家合作。有人觉得这就是给别人做嫁衣,捧红了人再放人走。但洪晃却认为设计师是“弱势群体”,不签独家是给设计师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

  在买手店的圈子里,签独家并不少见,这可以套牢某品牌的忠实顾客。

  买手店D2C创始人、总裁施力认为,靠卖货赚钱,是买手店的生存法则。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与设计师的合作中有一些就是独家合作系列,当然也包括买货、寄卖的方式。

  对买手店而言,买货方式更有风险,因为设计师的衣服谁也无法保证一定卖得出去。买手们会调查产品设计是否畅销,再决定买谁的货。

  在买货模式下,设计师会给予最大的折扣,因为这可以马上变现,对他们而言风险也较小。这对于资金短缺又极度繁忙的设计师来说太重要了。本刊记者调查了解到,一般买货合作的折扣维持在吊牌价的6折左右,最低的甚至达到2折。即使这样,设计师也愿意。

  但BNC多采取寄卖合作的方式。这在行业内更普遍,因为对买手店更有利。

  本刊记者调查了解到,买手店与设计师五五分成是常见情况,更多的是七三开或者八二开——买手店拿大头。

  在洪晃看来,这也够设计师赚的了。“国内的独立设计师普遍定价较高,即便只拿到零售价格的三四成,还是有赚的。”

  对设计师而言,库存是更大的压力。

  “利润分成还是其次,关键是卖不掉的会退给我们,根本没办法处理。”独立设计师C.J. Yao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但是,买手店并非慈善机构。

  “许多中国独立设计师起步晚,不成熟。特别是我们店的设计师,大部分还是第一、二季的作品,上货就10款左右。”曾思禹认为,假如设计师自己开店,最起码得做到100款衣服,还得分四季,还要有团队。而BNC帮他们把这些都给省了,寄卖是自然的代价。

  知名设计师摇篮

  2015年,服装设计师C.J. Yao连续参加了伦敦时装周、上海时装周,并在发布会收尾阶段,由模特抱着宝宝登场亮相,令人印象深刻。

  从2014年秋冬第一季时装开始,C.J. Yao就与BNC达成了寄卖合作。而事实上,这个上海女孩与BNC的缘分,从她在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上学时就已经开始了。

  “2012年我毕业秀时,洪晃老师的《iLook》给我做了专访,当时我还没创立品牌,就想着以后跟BNC合作吧。”C.J. Yao说。

  BNC对C.J. Yao最直接的帮助,就是帮她卖了很多衣服。

  “此外,BNC还会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推广设计师,他们的工作人员也会在微信微博上对我们的作品提出意见,还会直接订货。其他的买手店并不会专门这样做。”C.J. Yao说。

  像C.J. Yao这样的红人,BNC孵化过许多,有作品被Lady Gaga穿过的杜旸、还有刘清扬、Davidson Tsu、FAKE NATOO的张娜等等。

  FAKE NATOO也是中国独立设计品牌里非常知名的一个。其创始人兼设计总监张娜在2009年创牌后推出的有趣设计立即吸引了洪晃的注意。

  除了在店里为FAKE NATOO开辟展台,BNC还为张娜的Reclothing Bank展览提供了空间。

  有些时候,BNC甚至扮演了公关的角色。“我们2014季以‘暖’为主题的发布会,BNC帮我们邀请了很多明星来看秀,很成功。”张娜说。

  FAKE NATOO现在与二三十家买手店有合作,在张娜看来,BNC最独到的,是对中国独立设计师的关注和帮扶。“一些刚出道的设计师第一季的衣服,很多买手店不敢买,BNC就会合作,这对年轻设计师是非常关键的帮助。”

  有质量的扩张

  BNC的这5年,也是国内买手店的井喷阶段。一些买手店急速扩张,比如D2C。

  “只有平台的规模上去了,才能提高拿货或者寄卖量,设计师因为量小而面临的一些困难才能够解决。”施力说。

  目前D2C在线下有近30家实体店,线上线下同步销售400余位设计师品牌产品,其中中国原创独立设计师约190位。

  相比之下一直在自然生长的BNC,也到了必须考虑扩张的时候。

  “在刚创立BNC的时候没有想过那么长远的事,但5年过去了,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应该变得更强大,才能实现理想,扶持更多的原创设计师。”洪晃说。

  扩张需要钱。但融资之路对BNC来说并不容易。贷款行不通,因为住在京郊农村的洪晃没有可以用来抵押的房产证——“我就只差跟员工借房产证去贷款了。”创投也不喜欢BNC这样的企业,因为和大热的IT互联网相比“不够性感”,太传统了。

  于是,辗转许久,洪晃于2015年为BNC引入了一个理念相同的新投资方。

  “我能做的就是坚持做我的东西。我不可能去改变市场。我的投资人并不着急赚钱,我需要这样的投资人。”洪晃说。

  对BNC来说,除了充沛的资金外,新的投资方带来的最大价值,则是对其经营的优化,为BNC提供更加专业的运营管理经验。“比如我原来作决策可能会凭感觉,但现在必须会算账。”洪晃说。

  她告诉本刊记者,BNC与三里屯太古里的合同2015年到期,她原本想将BNC搬进一个四合院,但经过一系列考量,例如人流量、风险、停车问题等等,结果显示搬去四合院并不合理。“要是以前我就拍脑袋决定了,那现在就续约吧,只能跟四合院说拜拜了!”洪晃打趣说。

  2016年起,BNC将会增加店面。但是,相较于简单复制扩张或是赚多少钱,洪晃对展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感兴趣。

  “BNC必须赚钱,不然我没法向我的股东交代。但不是把赚钱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必须考虑在赚钱的同时有好的社会意义。我觉得中国人已经有消费能力了,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品牌。我想探索一种中国人自己的当代生活方式,这是我的理想。”洪晃说。

  中国买手初长成

  把老式龙袍的剪裁方式放到一件衬衫上,或者是老式瓷片放到现代的项链里,

  这些美好的设计,正在通过洪晃、李华、Danven等一批致力于推广中国独立设计的买手们,

  逐渐走近消费者,走入市场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振华  王元元  王辉辉/北京报道

  “看秀不是重点,重点是秀后的Showroom!今年的秋冬异常值得期待!”李华在2015年4月的深圳时装周期间发过这样一条微博,配图是豹纹上衣、铆钉鞋和碎花长裙。这些原创设计师的产品,有可能成为她即将订购的2015年秋冬服装。

  李华就是传说中的买手。2014年10月,她赶着中国买手店热,成立了ZELI设计师集合店。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李华穿梭于各大时装周、Showroom和秀场之间,凭着时尚嗅觉和对市场的预测,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地的设计师品牌的服装“淘”回来,并通过ZELI卖出去。

  像李华这样的买手在国内越来越多。通过他们,众多有个性的独立设计师品牌得以真正走进消费市场——他们正是两者之间的桥梁。

  土鳖和洋买手

  从某种角度来说,买手并不算新鲜职业。

  实际上,中国诸多服装零售店的老板,做的就是买手的工作:看衣服,选衣服,买衣服,卖衣服。

  国际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后,全面铺开各大专卖店,每家店的货品都不一样,这就需要买手为他们服务分配。

  薄荷糯米葱运营总监曾思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那种为品牌公司服务的“定制买手”,会根据品牌每季出的单品,为各个专卖店选择适合的单品。

  现在意义上的买手,更多的是指为买手店服务的“个性买手”。这些买手会根据买手店的定位以及客户的需求,挑选不同的设计师产品。

  根据睿意徳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买手店研究报告(2015)》,截至2014年,已新增加了70家买手店。

  买手店的买手们,很多都是从服装行业转过来的。比如李华。

  “长期从事服装销售的人对国内市场非常了解,有着非常丰富的零售经验。成为买手后,他们一般会铺很多货,并依靠自己的实操经验和能力把货卖出去。”李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当然,还有一批“海归买手”。这些时尚买手一般是从国外学成归来,有的甚至怀揣做设计师的梦想,想从买手起步。

  例如买手店Alter的创始人龙霄。她曾就读于意大利的Polimoda时尚学院。“这是Ferragamo和Versace两大家族合办的,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师资,我有一位教授就是Prada的前CEO。我毕业后曾在Prada工作,后来又到Versace中国区做零售。”这样的经历为其提供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独特的国际化眼光。

  不管是土鳖还是洋买手,随着独立设计的火热,他们在推广原创设计,尤其是中国原创设计的路上,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买手做的是服装期货

  在奢侈品牌和设计师圈子从业12年的龙霄,其Alter已经开了6年。在她看来,买手做的生意就是“服装期货”。

  “买手要对市场有准确的前瞻性。我们的订单要提前6个月下,4个月后发货。所以我们在春季就要定秋冬的衣服。”龙霄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解释。

  对未来流行趋势的判断,不是通过阅读几本时尚杂志就能获得的。

  在曾思禹看来,好的买手,除了具备与生俱来的时尚嗅觉,还得擅长数据分析和研究,预测未来的销售,目的就是盈利。

  “买手们要根据自己的销售渠道,进行历史销售数据分析,了解哪种尺码、颜色、款式卖得好。”

  SEVEN DAYS的销售总经理、资深买手Danven就是践行这一准则的人物。Danven对本刊记者说,他的工作基本上包含了四个主要方面:第一步,研究国际流行趋势;第二步,了解本地市场;第三步,深入调研客户,对消费习惯进行定位;第四步,与供应商谈判,并销售推广买入的产品。

  “你要知道客人是谁、客人会买什么、怎么卖给客人、怎么赚钱。最核心的素质就是:既要有买货的能力,又要有卖货的能力,还要能赚钱。”Danven说。

  事实上,买手的压力非常大。

  “买手在别人看来很光鲜,就是满世界到处去看秀,但我们不是去看热闹,那对我们来说只是产品订货会而已。不管是为自己的企业还是别人的企业服务,我们都是在跟钱打交道。”李华说。

  混乱的买手市场

  像Danven这样“标准化”程度高的买手,在国内的买手圈里并不多见。更普遍的,是看见什么正在流行就买什么。

  “国外对买手的要求很高,许多都是时尚杂志的主编,或者是名媛贵族,有日积月累的时尚品味。而在中国,许多人认为只要从事服装买卖的就能叫做买手,和真正意义上的相差太远。”李华说。

  除了时尚品味,与国外买手相比,中国买手还缺乏一些基本素质,比如没有契约精神。“许多中国买手买了货之后会反悔,不要货了,但是国外的买手就比较讲信用,约定也比较规范。”Danven告诉本刊记者。

  与这些买手的“软实力”相比,中国买手市场有更让龙霄讨厌的东西,比方说一些代购也打起了买手的名号。

  “现在中国的买手市场是非常混乱的,比如说有些女孩子喜欢买衣服,就开了一家店,但她没有对品牌进行研究,只是一味地卖当季热门的大牌款式。这不叫买手,这叫奢侈品代购。”龙霄坦言。

  这种局面,也让不少品牌,对中国买手关上了合作的大门。李华曾经参加过首尔的展卖会Showroom,一群不正规的中国买手蜂拥而至,而当地的品牌却不给面子。

  做中国原创设计的推介者

  随着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品牌正在中国本土萌芽生长,中国买手店的定位也出现了多样性。

  Alter物色的设计师品牌基本都是国外的;ZELI里80%的衣服都出自国内设计师之手;D2C售卖的400多个品牌中,约有190个来自中国本土,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BNC则只做中国原创品牌。

  洪晃介绍说,BNC在顶峰时曾经有500多位设计师在候选之列。

  作为BNC的买手,曾思禹在选择中国独立设计品牌的时候,有一把尺,叫做“设计原创性”。“我们提倡两个方向的设计理念,一个是古为今用,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放到现代的场景下面;另一个是洋为中用,例如国外留学回来的设计师,把立体剪裁和独特的面料带到国内,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独立设计师:

  一场华丽的冒险

  痛并快乐地活着,梦想与现实激烈地碰撞,

  对大多数和刘宸羽一样的独立服装设计师来说,

  这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刘宸羽又一次来到北京木樨园服装批发市场,她已经记不清这是一个月里第几次到这里来了,为的只是找到颜色和硬度都合适的真丝面料。在做独立设计师之前,她从来不曾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如此疲惫不堪。

  当然,对她来说,痛苦的事情并不止寻找面料这一件事,“做了设计师后,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求人,求人卖给我面料、求人帮我做衣服、求人帮我卖衣服。”

  可当自己设计的衣服被人喜欢,被市场认可,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痛并快乐地活着,梦想与现实激烈地碰撞,对大多数和刘宸羽一样的独立服装设计师来说,这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海归派新生代设计师

  “我喜欢服装设计就是因为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过一场时装秀。”刘宸羽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那场秀让她看到了服装设计的艺术之美,也让她拥有了成为服装设计师的梦想。

  2007年,为了实现梦想,她远赴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深造。这里是世界四大时装设计学院之一。

  这所学院吸引了非常多的中国学生。“以2008级为例,我所在的服装设计专业有40多名学生,其中有15名中国学生——包括港台地区学生,占了三分之一,仅中国大陆的学生就有四分之一。”刘宸羽说,现在这所学校甚至开始对中国学生的录取有所控制,以利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视角的碰撞。

  在英国为期三年的专业学习和一年的实习中,刘宸羽的创作热情被彻底点燃。

  与刘宸羽不同,刘思聪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偶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本来要做一名建筑设计师的他,在大学选专业时却阴差阳错地选择了服装设计,并在大学二年级到意大利米兰的欧洲设计学院(Intituto Europeo di Design,简称IED)完成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

  IED是欧洲最大的私立设计学院。在刘思聪看来,这是一个与市场结合得非常好的学校,经常会有一些大牌服装公司的设计总监到学校讲课,告诉学生们如何平衡设计与市场,而这是学生们步入社会后马上就可以用到的。

  本刊采访的多位设计师都认为,近几年来,尤其从2008年开始,出国学习设计的中国学生突然多了起来。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能力的提高让人们关注与生活品质有关的设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北京奥运之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广更深。

  “目前有一些国外的服装设计学校在中国开设了分校,以后中国学生就不是非要到国外学习了。”刘思聪说。

  创立自己的品牌

  2012年9月,刘宸羽学成归国,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与同学共同创立了独立设计师品牌ALAN&CROSS。

  同样是在2012年,刘思聪完成学业回国,半年后也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C.Colectre。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系,并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系深造的跨界设计师陈兴,回国后则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彼伏”。

  “20年前人们看到别人穿的衣服好看,会说你的衣服在哪儿买的,我也去买一件。现在很多人则在尽量避免跟别人穿同样的衣服。这极大地推动了个性化的设计师品牌的激增。”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男装品牌卡宾的创始人杨紫明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独立设计师潮的兴起是服装业的必然趋势,社会大环境为很多有想法的年轻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刘思聪说,在他的圈子里,90%以上具有国外教育背景的设计师,会在回国一年内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成为一名独立设计师。国内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进入成熟的品牌公司,成为服装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

  “欧洲国家非常支持创业,可能是受这种环境的影响,有国外求学经历的人会更有创品牌的冲动。”刘思聪说。

  然而,并非每个人对创业时机的看法都一样。

  服装设计是一项需要团队支持和产业支撑才能完成的工作,十分庞杂。每个设计师都需要经历市场的锻炼,对刚出校门的学生尤其如此。“这也是我选择进入品牌服装公司做设计的原因。”北京容子木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的李柏楠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她于2010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并没有选择创业。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根据我们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我们的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五六年,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才会选择成为独立设计师。”

  习惯拒绝,理解拒绝

  2013年,刚刚起步的刘宸羽对国内的面料商和服装加工厂都很陌生,哪里的物料成本低一些,哪里的厂商愿意接受小的订单,她完全不清楚。

  刘宸羽说,有时候逛完了一个材质区的所有店铺,都找不到合适的,不是颜色偏淡了,就是材质太硬,“有些老板知道我要货量不大,就爱答不理的。”

  对于独立设计师来说,寻找合适的面料是他们目前最大的困难之一。“每次我都几乎要花费两周甚至更多的时间寻找合适的面料,而完成一个作品的设计可能也就需要一个多月。” 刘宸羽说。

  陈兴也遇到过类似的难题。“产量小,所以不光是面料商、工厂不愿意理我,就连卖扣子和拉链的人都不愿意理我。”

  有一次,陈兴印制了5米的真丝布料,样衣出来效果很好,订货的客户很多,但当他找到供应商要求再订货的时候,面料厂却无法再印出同样颜色的布料了——因为从业人员不专业,每次的参数都不稳定。在试废了很多布料后,面料商最终拒绝供货。

  大多数独立设计师的产品销量并不大,一款产品的生产量在10~20件。供应商根本不愿意为了一二百米、甚至几十米的订单而大动干戈,更不要说订制颜色和开模了。

  “我已经习惯被拒绝了。”刘宸羽说。

  陈兴的办法是,“只能使用高品质的常规面料,然后通过设计提升价值。”

  到了服装加工环节,这种困境依然存在。独立设计师每次几十件甚至更少的订货量,对于工厂来说无利可图,而设计师们的反复修改也让工厂不厌其烦。

  刘宸羽已经开始习惯并试图说服自己去理解这些拒绝。

  为品牌服装服务的设计师们则不会遇到这种困窘。“我们的面料需求量非常大而且稳定,供应商甚至愿意为我们研发新产品。”李柏楠说。

  但是,陈兴的心态还不错。“现在服装加工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企业看到精品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愿意接一些小批量的订单。一切都在变好。”

  摆脱商业平台的盘剥

  对于刚刚起步的独立设计师来说,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考验。

  刘宸羽创业两年多来,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设计师品牌推广和销售方式。2013年6月,她在淘宝上开店;同时,她的产品也在老佛爷等大型商场和买手店寄卖;2014年5月和11月,她先后两次参加纽约时装周北京场,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同一年,她还两次参加了FDC Showroom;2015年3月,她与设计师集成平台D2C签订了寄卖协议。

  但是现实却常常令她失望。

  有业内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参加一次国内时装周,设计师需要支付场地费、模特费用、造型师费用、人工费用、宣传和公关费用等共计40万~50万元,宣传效果却并不理想。

  刘宸羽的品牌在老佛爷卖得不错,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她能拿到很高的利润。

  实际上,设计师品牌在老佛爷寄卖的利润分成是7:3,老佛爷拿走七成,设计师只能得到三成的销售收入但同时却要承担100%的风险。此外,老佛爷对VIP客户有9.5折优惠,而这个折扣是不需要经过设计师同意的。

  买手店的分成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以国内资深买手店栋梁为例,3年前独立设计师在栋梁寄卖产品,还可以拿到70%的分成。后来栋梁的分成从40%一路涨到50%,有些设计师甚至要分给栋梁60%。

  依靠庞大的体量和日渐提升的名气,2011年创立的买手店D2C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

  一位独立设计师对本刊记者透露,2014年其产品在D2C寄卖时,双方按照5:5的比例分成,同时设计师要向平台提供发票,事实上的分成比例是5.3:4.7——D2C拿走了超过一半的销售收入。

  对此,D2C创始人施力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谁承担更大的风险,谁就应该享受更多的收益。”

  陈兴就是因为不喜欢在买手店寄卖的那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才于2014年4月在北锣鼓巷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品牌店。

  5个月后,他位于前门朱家胡同内的旗舰店“彼伏空间”落成。院里的其中一座建筑被陈兴改造成了楼上工作室、楼下店铺。楼上的工作室并没有大兴土木,还保存着清代木构建筑的原貌。

  “听说这里原来是清代的一座妓院,建筑结构保存得还算比较完整。”陈兴说。站在楼上的栏杆旁看楼下的店铺,那一件件颇有中国韵味的服饰,仿佛穿在了那些歌妓伶人身上,随着她们的走动款款而舞。

  “在这里我能清楚地看到我的顾客群,而他们也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归属,结果就是我能知道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陈兴说。

  洪晃:别把中国设计当圈钱工具

  中国原创设计在被热炒上天的时候,洪晃却想和我们谈谈关于中国原创设计面临的问题,

  给那些拿着中国设计当幌子圈钱的人泼泼冷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振华/北京报道

  名人洪晃不用介绍,但“中国设计师教母”洪晃,却不得不提。

  除了时尚杂志《iLook》出版人的身份之外,洪晃还创办了薄荷糯米葱(BNC),成为中国原创设计师的孵化器。

  如今,中国设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而在这样一个热火朝天的当下,教母级的洪晃却犀利地看到了两个字:圈钱。

  设计师在圈钱,买手店在圈钱,时装周在圈钱,展览会Showroom在圈钱,地产商在圈钱。并且,打的都是中国设计的旗号。这让视中国设计为理想和使命的洪晃很看不惯。

  设计师喜欢去派对胜过下工厂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原创设计很热,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向设计行业,这对设计师的发展是绝对的好事吗?

  洪晃:的确,中国有很多的经营人才,但他们眼光比较短浅,只会盯着钱。其实没有太多的人愿意为培养设计品牌投资,因为回报时间太长。有的时候资本还会反过来侵蚀设计师。

  我见过一个很好的中国设计师,自己小作坊做东西的时候很精致。但她等不及出名,等不及壮大,就找了投资。第一批样衣拿来的时候,我们就傻眼了,料子从真丝换成混纺,价格还涨了。

  我们作为零售商提出意见,设计师只是耸耸肩膀说,投资人说要提高利润,必须这么做。

  《瞭望东方周刊》:这样看来,是不是设计师群体也有些浮躁?

  洪晃:就拿生产来说,中国设计师都没几个愿意在这个环节下功夫的。因为下工厂是很苦的事情,要跟车间工人沟通,要在制造环节去解决一些困难,要研究如何通过设计把成本合理化,等等。

  中国大部分独立设计师在下工厂还是去时尚派对之间,选择了后者。

  好的设计师首先要给自己找个好搭档,这很重要,没有一个好搭档,设计师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但是大部分中国设计师太看重钱,不愿意让利建造团队,总怕被骗了,或者被占便宜。

  《瞭望东方周刊》:设计师的圈子里还流传着一句话,说没钱你就不要搞设计。

  洪晃:在中国或许有道理。但是在欧洲不是这样的。McQueen的创始人是工厂的工人;Chanel的创始人是孤儿,也就Dior是父辈有积累的。创意产业这个东西,其正面就是给底层有才华的人开辟一条出路,而其反面,不过是富家子弟的游乐场。

  说国内时装周就是圈钱,我也基本同意

  《瞭望东方周刊》:谈到买手店,有设计师吐槽说,现在不少买手店都是一把一把地堆着衣服,并不能很好地展示出来。

  洪晃:我在2010年创办薄荷糯米葱的时候,全国只有4家买手店,到今天有300多家,发展很快。

  我归纳一下有这么几类:富家子弟买手店;创意园区的噱头买手店;纺织业制造商转型买手店。

  富家子弟有钱任性,经常一麻袋钱给中国设计师砸出一个独家销售权,之后衣服就堆成山了。

  创意园区的噱头决定店面位置必须在创意园区,不是商业区,没有人流,衣服也成堆。

  纺织业转型是里面比较靠谱的,因为纺织业经营者懂得如何去优化资源,但是最终这种操作也是金融游戏,先开出十几家店,尽量不买货,省钱,然后用这十几家店编个故事上市圈钱。

  像我们这样一家苦苦经营的小店(BNC),现在还经常被设计师笑话没钱,买货太谨慎,小气。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买手店,设计师还会通过参加时装周或者Showroom来推广自己的品牌,但不少设计师都反映说收效甚微。

  洪晃:时装周和Showroom都是为了卖衣服的,只有在中国,时装周和Showroom是为房地产作秀的公关活动。当然设计师收效甚微。

  说国内时装周就是圈钱的,或者说是大牌的发布会,并没有帮到体量小的设计师,我也基本同意。

  《瞭望东方周刊》:而且更严重的,可能是有些Showroom直接沦为一些快时尚公司的抄版集散地。

  洪晃:差不多,给某电商平台的抄袭大户提供方便吧。

  《瞭望东方周刊》:在时尚版权保护方面,国外是否有更先进的尝试?

  洪晃:也没有。当然,大品牌会非常严格地保证在质量上跟快时尚拉开距离,不管是材料还是店铺体验,都截然不同。

  别拿设计当幌子

  《瞭望东方周刊》:在设计师产品生产方面,国内目前许多工厂都不愿意接独立设计师的单,因为量太少,并不是理想的合作对象。

  洪晃:对独立设计师而言,生产的确是个瓶颈。

  中国纺织工业多年来给海外品牌建设了一个廉价的生产基地,为初期改革开放赚了外汇,但是这个工业一直没有帮助中国设计。工厂这些年自身难保,就更不要说帮中国设计师做什么事情了。

  《瞭望东方周刊》:国外是否有更好的模式?

  洪晃:国外的设计师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政府会做一些事,比如阿姆斯特丹就有一个专门为设计师小批量服务的生产园区,伦敦市政府为创意产业的创业者提供初期的公司行政、财务等综合服务。这些都是海外政府为培养设计师建立的孵化设施。

  中国各地的地方政府也在建设同样的园区,可惜补助都给了房地产商,没看见一个是真的为设计师服务的。

  《瞭望东方周刊》:所以最缺的还是政府方面的扶持?

  洪晃:现实情况是,政府倾向与房地产商合作规划创意产业园区,或者是做一些形式大于意义的时装周。原创设计怎么能发展得好?

  设计既要满足生活需求也要表达价值观念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评价说现在中国设计是破土前的骚动,你觉得目前中国设计到了怎样的阶段?春天来了吗?

  洪晃:设计的内涵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四合院,这种设计反映的是中国人四世同堂的生活方式。而每个生活方式都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比如四世同堂反映了中国人价值观念中的“孝”字。

  对我来说,一种设计的成功在于准确地服务了生活的需求,同时表达了一种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中国设计的出头之日在于中国崛起的中产阶级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而由于这个价值观念派生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品需求。所以,并不是一两个设计师有名了就说明中国设计要到春天了。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什么才是中国设计?

  洪晃:要有一套完整的中国的价值观念的支持。比如素然这个品牌,它抓住了80后90后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并且对环保非常重视。这都充分体现了它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

  就我个人而言,我想探索一种中国人自己的当代生活方式。薄荷糯米葱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个概念店,不是买手店。这是我的理想。我觉得中国人已经有消费能力了,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品牌。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一股逆城市化的趋势。比如一些80后90后,有的去景德镇学做陶瓷了,有的去山里头学藤艺,有的去学绣花,有的学做布鞋,有很多这种回归传统的现象。

  我们也需要反省,我们卖中国设计,那价值观是什么,是只要什么好卖我们就卖什么吗,还是要选把中国的传统和当下结合得最好的东西?BNC想把新的可能性和新的产品做成商业性的、可持久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所以未来我们不单单卖衣服,也会展现这些生活方式的产物。

  《瞭望东方周刊》:你觉得现在中国设计师最缺的是什么?钱,市场接受度,还是行业环境?

  洪晃:什么都缺,也什么都不缺。

  缺什么不是问题,如果你有理念有理想你总会找到办法的。相反来说,如果你没理念没理想,就想投机,不是赚钱就是出名,那我觉得你什么都有也是什么都缺。

稿件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作者  
·销售假冒LV注册商标商品 三亚2酒店及经营商遭索赔330万[2014-08-01] 
·申久化纤摘得“江苏省质量奖”[2010-01-28] 


相关资讯  
·从创意到生意,中国设计师品牌踏出T台[2023-07-05] 
·买手才是时装周背后的生意操盘手[2023-03-08] 
·帮小众设计师卖了三千万,董洁直播间为什么火了?[2023-03-08] 
·米开理被称为能与Chanel比肩的设计师[2022-12-05] 
·当设计师扎堆来淘宝开店,如何在大众中保持特立独行?[2022-09-06] 
·从头来过——“小裁缝”陆坤:从“时”装设计师到“实”装设计师的华丽转身[2022-08-23] 
相关出处  
·中国老年用品业抽样报告:产品越贵子女购买比例越高[2015-03-16] 
·揭秘进口商品为什么贵:高关税逼国人海外代购[2015-03-03] 
·解析海淘全链条[2015-03-03] 
·越南:不止留给中国投资者的阴影[2014-06-23]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