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已经完全超越英国,从19世纪初期英国科研技术的借鉴者变成了世界领先的科研技术创新者。1939年,英国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为220万英镑,政府投入295万英镑;而1937年美国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是1.75亿美元,联邦投入7200万美元。1936年,美国最大的200家企业中有116家有实验室,而英国只有36家
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纽约宣誓就任总统。当时,他身穿一件设计简单、缝有一排银纽扣的棕色外套,脚蹬白色长袜并配有一双带银搭扣的鞋子,浑身散发着作为美国国父的风采。
在前往宣誓地点纽约市联邦大厦之前,华盛顿曾反复确认这一身衣服是由“美国制造”的。政治家都很讲究象征意义,华盛顿也不例外。在这一重要时刻,华盛顿选择“国货”亮相,其目的是鼓励美国的制造业。
在确认了这身衣服的布料来自于康涅狄格州之后,华盛顿满意地走向了宣誓台。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当时美国纺织业基础薄弱,根本造不出如此高档的布料。事实上,当时美国市面上的所有上等布料都是从英国进口的。
这就是美国制造业当时的现状。美国建国之初是个农业国,每1美元投入工业,就有7美元投入农场、牲畜、农业工具和设备,农产品占全部商品生产的一半以上。
然而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工业产值不仅超过了农业产值,更是赶超了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190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两条道路
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逐渐出现了两条摆在美国面前的道路——分别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
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当时,美国处于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新生的美国进行了打击。
一方面,英国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产品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产品。
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59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8万英镑,逆差高达511万英镑。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得价格大幅下跌。美国的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甚至爆发了农民起义。
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逐渐出现了两条摆在美国面前的道路——分别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
1789年,杰斐逊刚刚结束五年来出使巴黎的生活,回到美国。他的浪漫气质和激进的法国革命相投,杰斐逊认为新生美国最重要的是保持革命的原始精神,强调民众的自然权利。因此他反对政府过多地参与经济事务。
此外,杰斐逊出生于弗吉尼亚州,习惯并喜爱传统南方庄园生活。他希望美国躲避在一个浪漫田园里,维持世外桃源式的农业社会。
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不谋而合。在独立战争期间,南部大种植园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则试图开拓全球市场。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而汉密尔顿经历独立战争的洗礼之后,深感美国的弱小。在独立战争期间,美国的武器、弹药等军需物品全部依赖国外的供给。汉密尔顿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够自己生产防备武器,那么这个国家的安全是没有保障的。因此,汉密尔顿主张一个强有力的国家级政府。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
在这份报告中,汉密尔顿指出每个国家都应该把人民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物资的生产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这些生活物资大部分都是需要工业生产,因此制造业的发展与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是密切相关的,发展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独立的基础和前提。
汉密尔顿还提出美国农业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会受到他国政策的制约。而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就可以为本国的农产品打开销路,促进非农人口的就业,使得本国农业免受外国贸易政策的干扰。
然而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由依附于英国的种植园主和大商人主导,汉密尔顿的提议并未得到重视。1789年,美国《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
贸易保护
直到19世纪末,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美国的经济政策基调。1824年和1828年美国政府曾两次提高关税。高关税有力地保护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
正当美国做着西部农业梦的时候,英国军舰的炮声把她惊醒了。1807年,英国为与拿破仑作战,炮击美国战舰“切萨皮克号”,强征舰上海员。此举激起了美国内部强烈的反英爱国情绪。
180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禁运法案》,禁止一切船只离开美国前往外国港口,意在用中断对英国的农产品供应来教训英国。然而,禁运不仅没能给英国造成伤害,反而使美国经济全面瘫痪。
禁运充分暴露了美国经济脆弱性。《禁运法案》生效后一年,美国出口从1.834亿美元下降到2243万美元,下降幅度达88%。进口从1.385亿美元降至5699万美元,下降59%。
美国航海业濒临破产,大批海员失业。北部的大小商人损失惨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小农场主和工业主纷纷破产,工业消费品供应发生严重困难,关税收入急剧减少,财政出现巨额亏空。
在强大的压力下,《禁运法案》不得不在1809年初取消。然而,禁运却使国内制造业不再面对国外竞争,工业品价格上涨,制造业利润大增,航海业、对外贸易的萧条促使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制造业,从而使美国制造业得到了空前发展。1810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总值达到1.2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禁运使美国人懂得了制造业对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强大的重要性。很难想象,如果美国选择了杰斐逊的道路,也许很难摆脱后来中南美洲各国的命运,很可能会成为欧洲工业园的附庸。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本国制造工业的发展呢?汉密尔顿认为重要的是政府要给予支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汉密尔顿认为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幼稚工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而且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还在不断地采取鼓励本国工业发展的政策,如奖金、补贴和其他针对工业生产和商品出口的扶植办法等。所以,为了维护美国工业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在此背景下,美国走上了一条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之路。1808年,美国依靠关税获得了相当于联邦开支两倍的收入。1816年,美国正式通过了第一个保护关税法案,制造业产品的平均税率骤升至25%。
此后,直到19世纪末,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美国的经济政策基调。1824年和1828年美国政府曾两次提高关税。1844年,共和党人林肯当政以后,林肯政府实行了44%的关税,以支持南北战争、修建铁路。
高关税有力地保护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在1820年之前,作为工业化最重要部门的钢铁业,美国的铁产量甚至比英国殖民时期还要少。铁矿的开采、冶炼和铁器业完全被英国所主宰。
然而在1824年和1828年关税的保护之下,美国钢铁业发展迅猛。19世纪30年代初,美国自由贸易集团曾控制了政权,并降低了关税,美国钢铁业生产很快就停滞了,直到1842年参议院决议恢复高关税之后,铁产量又直线上升。
南北战争结束后,主张贸易保护的共和党吸纳了原买办商业集团、金融集团,并利用西部的广阔土地团结了西部的小农场主,利用黑人牵制了南部社会的种植园主,将南部的发展纳入到北部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从而开创了一个工业大进军的黄金时代。
技术移民
在尝到甜头之后,美国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吸引海外移民。南北战争之后,美国政府制定了《移民奖励法》。从1820年到1928年,100多年间美国移民高达3800万人
在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之下,美国制造业迎来了最好的时光。但是技术与人才依然是横亘在美国制造业面前的两道难题。
1790年,工业革命在英国萌芽。就像竭力保护知识产权的现代政府一样,英国也拼命维持技术垄断。在1774年和178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禁止纺织机器出口的法律。1782年,英国更是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来限制熟练劳动力出国。
面对英国政府的严防死守,美国纺织业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彻底改进现有的技术,要么就偷别人的。鉴于美国缺乏熟悉复杂的纺织品制造工序的人,所以第一个出路行不通。
第二种办法是去偷别人的技术。当时美国在英国散布秘密告示,称愿意来美国制造纺织机的人员将得到丰厚的报酬。不少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漂洋过海来到了新大陆,也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其中就有“美国制造业之父”塞缪尔·斯莱特。
斯莱特出生于英国德比郡的贝尔珀,这里是蓬勃发展的纺织业中心。年轻时,斯莱特曾在纺织厂里当学徒。他对机械制造很着迷,星期天常常待在工厂琢磨机器的工作原理。
斯莱特在结束了学徒生涯之后,本想自己开一家工厂当老板,但却缺乏资金。为了自己的利益,斯莱特决心跨越大西洋寻找机会。
在离开英国之前,斯莱特小心翼翼地筹划着,将他所管理的机器的每一个细节都铭记在心。为了不让警觉的英国海关发现,斯莱特在前往纽约的轮船旅客名单上登记的身份是农业工人。
斯莱特于1789年11月11日抵达新大陆,很快他就在美国罗得岛州找到了工作。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斯莱特凭借记忆创造出各种纺纱机器。当时,美国的木匠和机械师对纺织设备一窍不通,所以制造过程相当艰难。当梳棉机无法正常运转的时候,斯莱特几乎决定放弃了。但最终在1790年12月20日,美国第一家棉纺厂投入了生产,工业革命在美国也拉开了序幕。
千千万万个斯莱特为美国带来了工业革命中最先进的技术。苏格兰工程师亨利·伯登为“美国技术的摇篮”——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军械厂带来了重要的技术革新。移居美国的威尔士人戴维·托马斯率先把无烟煤炼铁技术引进到宾夕法尼亚州的钢铁工业中。30多年后,移居美国的苏格兰人安德鲁·卡内基在美国钢铁工业发动了工业革命……
在尝到甜头之后,美国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吸引海外移民。南北战争之后,美国政府制定了《移民奖励法》。从1820年到1928年,100多年间美国移民高达3800万人。
移民人口的增加还使得美国市场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市场。随着区域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消费品需求和由此派生的对机械、特制品以及其他资本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纺织品、服装、鞋靴以及其他消费品市场。美国制造业终于站稳了脚跟。
资本力量
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很快吸引了资本家的注意力。在20世纪的第一年,一群受摩根大通领导的银行家与一群钢铁大亨创建了美国首家身价过亿的公司,即美国钢铁公司
尽管美国不遗余力地从欧洲引进技术,但是也很早就开始进行发明创造。电气革命带动了钢铁、石油、电力、机械制造等部门的快速发展。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制造业在19世纪初期奠定的基础上持续增长,从而使得美国一跃成为西方世界的领头羊。
道格拉斯·诺思曾在《美国的经济增长1790-1860》一书中准确地描述:“1840年和1860年(美国)制造业显示的最重要区别不是产值的快速增长,而是制造业向新兴工业部门的传播。”
最先崛起的是钢铁行业。1870年,美国钢铁厂的数量是808家,雇员7.8万人,年产量320万吨,资本投入1.21亿美元。而到了1900年,美国钢铁厂数量为669家,雇员27.2万人,年产量2950万吨,投资5.9亿美元。这意味着钢铁工业的扩展是通过规模的扩大而不是厂家数量的增加而实现的。
能源工业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随着交通运输的改善,煤炭的运输成本下降,煤很快代替水力成为美国工业的重要动力来源。1900年,美国煤炭的产量从30年前的442.9万吨升到2.7亿吨。
煤炭的广泛应用引起美国工业地理的重新分布。在改用蒸汽动力以前,美国工业的动力来源主要靠水力,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以煤为原料的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逐渐向能够得到廉价煤炭供应的大城市或中西部的煤炭产区聚集,从而大大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中西部的工业化过程。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这些年里,美国制造业从空白状态骤升为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1890年到1893年期间,尽管美国经济遭遇了大萧条,但是上市制造业公司的总值还在不断攀升。由1890年的3300万亿美元一跃至第二年的2.6亿美元。
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很快吸引了资本家的注意力。在20世纪的第一年,一群受摩根大通领导的银行家与一群钢铁大亨创建了美国首家身价过亿的公司,即美国钢铁公司。
美国钢铁公司的前身是卡耐基钢铁公司,合并了当时美国几乎所有主要的铁、钢和焦炭的生产厂家。当时,舆论只聚焦在它巨大的规模和潜在的垄断力上,却忽视了金融与制造业结合带来的巨大威力。
美国钢铁公司是一个分水岭。在这家公司成立20年前,美国的制造业与金融业并没有什么交集。尽管证券市场、投资银行、经纪行等金融机构已经运行了数十年,但它几乎完全被限制在政府债券、交通和传播领域。直到1890年,只有不超过10只制造业股票在主要证券市场上市。
投资者认为制造业公司风险太大,并且工业家们也拒绝将控制权让给外人。安德鲁·卡耐基用投资铁路的个人利润开创了他的钢铁公司,然后通过销售钢铁给铁路和机车公司来建设他的钢铁公司。他与铁路业的领袖们保持着密切的私人关系,但是在交易之外却没有什么经济联系。
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1897年至1904年期间,美国发生了第一次并购浪潮,出现了许多制造业的托拉斯。美国从一个南北战争前的农场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由工厂和大城市构成的工业国家。
20世纪初期,美国的制造业结构与半个世纪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器制造代替棉纺织成为增加产值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印刷、啤酒、铁路机车、钢铁等都跻身于前十位的制造业部门。而且美国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摆脱了原来那种简单依靠原料加工和从英国进口技术的落后局面。
1939年,英国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220万英镑,政府投入295万英镑;而1937年美国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是1.75亿美元,联邦投入7200万美元。1936年,美国最大的200家企业中有116家有实验室,而英国只有36家。美国已经完全超越英国,从19世纪初期英国科研技术的借鉴者变成了世界领先的科研技术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