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以来,国内建筑防水材料市场一直都不怎么平静,先是被曝光防水材料质量不合格占房产及建材类投诉总量的49%,后是武汉“黑心”厂家生产贴牌防水卷材威胁工程安全被批捕,5月底,湖南湖湘公司的“晨源”防水材料也被检测为不合格产品……此起彼伏不良现象的“被曝光”,让业内人不时发出阵阵叹息,国内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到底怎么了?
劣质产品乱象丛生严重扰乱市场
如今,在国外建筑防水材料的推动及国内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建筑防水材料已经逐步涵盖纸胎油毡、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六大类产品,基本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而制造防水材料所需的绝大部分原料也都可以实现自给。再加上今年国家重点加大基础建设,本应具备广阔应用市场及良好发展前景的建筑防水材料市场,为何充斥着如此多不和谐的因素?
对此,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会员部主任陈岳表示,目前,建筑防水行业拥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60%,而生产工艺落后、节能环保不达标的中小企业数量偏多,更有甚者,无证生产和制假售假窝点已经形成半公开化的“基地”。这些矛盾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以牺牲产品质量和企业诚信为代价的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生产大量假冒伪劣和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防水产品的现象严重。
江苏宇发防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发认为,劣质防水产品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的缺陷和监管不力造成的。“我国建筑防水工程招标多采用最低价中标,中标价格低于成本价早已屡见不鲜,这些不良现象为假冒伪劣产品创造了市场空间。”张宇发无奈的表示。
多家防水企业的负责人也纷纷表示,劣质防水材料的生产窝点在全国分布很广,东到山东寿光,南达江苏吴江、浙江湖州,西至陕西神木,北通辽宁盘锦,涵盖了国内各个区域,几乎可以拼出一张“造假地图”。
此外,建筑防水材料的终端市场是建筑工程,而工程领域也乱象严重,工程监理制度流于形式,工程质量监督严重不力,工程定额造价偏低,严重背离市场法则。十分普遍的防水工程被层层分包现象,极易导致防水工程质量出现纰漏。
并购重组快速摒弃不健全管理制度
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建筑防水行业的骨干企业先后发起“打假”行动。5月底,广东科顺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广西金雨伞防水装饰有限公司、辽宁大禹防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卓宝科技集团联手设立打假基金,并公布举报电话、微信,市民投诉举报线索经政府职能部门认定查实的,最高奖励达50万元。同期,31家防水企业成立“建筑防水行业打假保优协作网”,打击对象主要集中在生产、销售假冒产品的工厂及工地,旨在提升国内建筑防水产品整体质量,杜绝假冒伪劣建筑防水产品的生产和蔓延。
尽管品牌企业的打假行动会起到一定效果,但要彻底改善目前的市场现状,还需要从根源入手。
中国建材规划院副院长曾令荣表示,要规范国内建材市场,首先要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实现企业并购重组,由龙头企业带动,严格生产许可证的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和管理体系不健全、市场信誉差的企业,采取黑名单制度,主动加强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盟到一体化的组织服务中,避免单打独斗。其次,要创新发展模式和方式,把握行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相关协会及行业带头人应鼓励和引导防水材料企业由材料和生产销售向防水系统工程上新的商业模式转变,并同步推广生产销售、物流、施工、管理一体化的创新服务模式。此外,还应转变发展方式,加强与建筑企业、施工企业战略联合和业务融合,推动设计方案系统解决、工程施工机械化、工程维护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曾令荣同时表示,在防水建材“十三五”的单项研究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已经重点理清了绿色发展的概念:产品绿色化和产能绿色化。在建筑防水材料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将重点满足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建材工业的要求,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功能、增强产品市场服务能力3项指标作为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的主线,全面规范国内建筑防水材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