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借助政策、资源、电价、援疆等优势,迈进快速发展时期,全区棉纺签约项目规模达682万锭(含转杯纺),预计年底全疆棉纺总规模将超过1000万锭(含转杯纺),5年后新疆将建成国家重要棉纺产业基地。这一切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我区职业院校所培养的纺织专业人才的支持。
市场决定专业设置8月13日,记者走进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的自治区纺织公共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被分为纺织生产区和针织服装区两个部分,棉花在这里经历条并卷、精梳、二道(及三道)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并线、倍捻等程序,成为股线,最后再通过织布机成为布匹。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技术分院院长李桂荣说,这个实训基地由中央财政、自治区政府、学校共同投资3060万元于2011年建立,面积达4200平方米,机器设备有640多台。“别小看这个小"工厂",它带给学院的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使教学更贴近实际需要。”李桂荣说。据了解,该校纺织技术专业80%的课时在实训基地内进行。
“大部分课时都是在实训基地内上的,老师讲完课,我们就自己动手练习,遇到操作问题,当堂就能解决。”今年毕业的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凯丽比努尔说。她已在新疆华春毛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再过几个月就可以转正了。
2007年,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与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同时学生可到企业顶岗实习。这些“订单生”毕业后直接在企业上岗。
南疆的一些职业院校在市场化人才培养方面也有探索。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的纺织专业从2008年设置以来,采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累计培养了1000多名专业人才。学校每年都会到企业调研,通过“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融入教学当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向“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靠近。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丁盛介绍说,学院的课程设置根据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而定,巴州纺织企业主要是纺织产业链的纺纱链端,因此学院开设了《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课程,并按照工人职业能力发展顺序和难度系数逐级增加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学院也注重教师市场化培养,每年安排老师到企业学习,深入到车间一线,锻炼实践能力并进行考核,以此来提高教师市场化教学能力。学院除了与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还与巴州金富特种纱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其工厂内建立纺织分院,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
改变学生就业观念职业教育有效提升了就业率,学生学到了一技之长后,更容易找到稳定的工作。丁欣欣目前是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总经办的一名主管,2008年他从河南考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留在了新疆,从单位的保全工干起,一路至今,他十分感慨。“职业教育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有了目标和方向。”他说。凯丽比努尔2012年作为“两后生”从喀什考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她说:“新疆华春毛纺有限公司的环境很好,领导对员工也不错,如果没有学校这一好的平台,我现在可能还在喀什老家无所事事。”李桂荣说,除了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学院还不断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他们的求职观念。“纺织行业特别是毛纺行业人才短缺得很厉害,除了即将退休的"4050"人员,主要力量是"60后"、"70后"、"80后","90后"从事毛纺类工作的非常少,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大专毕业生,从事这类工作不光鲜。这个问题还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配合去引导。”新疆华春毛纺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胡梅说。随着近年来政府对纺织行业的大力扶持以及大型纺织企业先后入驻新疆,社会各界对纺织行业的认可度也逐步提高。学校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可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行业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输送人才,也需要各方营造出能留住人才的环境氛围。
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单斐说,今年溢达在疆员工有1420多人,其中乌鲁木齐厂区的工人有650多人,每年公司还需要招聘300多人,这些招聘的人员中,职业院校所占比例达20%到30%。企业非常重视大中专院校的人才,可每年这些人才也在流失。
新疆华春毛纺有限公司目前有员工450人,每年从职业院校引进100人左右。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基本靠内地引进或本地回流,一线的指导技术工人和班组长均从江浙一带引进。胡梅说,人才流失情况与区域资源集约性相关,与新疆对比,内地资源的分配比较集中,这对留住年轻人有较大的吸引力。
单斐说,现在企业都十分重视留住人才,对员工的薪资、作业环境,以及升职空间都十分关注,在溢达,表现好的员工可以免费去高校进修。
不仅如此,自治区政府也将编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完善“三城七园一中心”园区专项规划,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
未来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发力形成的集人才吸引、培养、成长成才为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将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