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香港和大陆市场分别占I.T总营业额的50.6%和38.6%,而2014/2015财年,I.T还在积极拓展中国大陆市场,中国大陆的营业面积同比增长了12.3%,上升至978854英尺。
由于近日人民币汇率波动,香港女星邱淑贞夫妇旗下知名时装公司I.T8月13日发盈警称,公司已将所有人民币定期存款,金额为11.87亿元人民币,于8月12日以现货及/或通过订立若干远期合约兑换成港元。
公司预计,将录得汇兑亏损约6000万元,此对截至今年8月底的半年业绩(与去年同期比较)或有重要的负面影响,并因此发出盈警。其股价13日也因此大跌6%。
汇率风险几何?
8月1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止跌回升,较8月13日的6.4010,升值35个基点。此前在央行发布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声明后,人民币中间价连续三天累计贬值4.66%,但变动幅度逐日收窄。
对于I.T以现货及/或通过订立若干远期合约兑换成港元的举措,对外经贸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宝成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人民币会进一步自由化,但由于美元对其他国家货币在单枝独秀的升值,实际上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贬值速度没有那么快,而且中国会保持汇率政策的相对稳定,不会单方向的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剧烈贬值”,所以在他看来,“没有必要对未来可能的贬值采取特别的保值措施,但是对于I.T这样的经营性企业来说,应该分散风险,用组合拳对冲的方式保值。”
不过,假设公司预计人民币继续缓慢贬值的可能性比较大,博盖咨询总经理高剑锋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对于过去有人民币存款,而这笔钱最后结算不留在中国大陆的公司来说,那么将人民币及早转换为港币、美金等非人民币更能保值,当然正常的业务结算就没法避免汇兑损失,不过如果未来人民币升值,正常的业务结算就会与上述已转换的非人民币货币存款可以形成部分对冲。”
I.T最新年报显示,公司持有价值19.1亿港元的人民币,占其现金83%,集团持有的其他货币包括日元、欧元、美元、英镑等。如果港元兑人民币汇率升值或减值5%,而所有其他变数维持不变,全年盈利将减少或增加约2312.8万港元。主要由于换算若干功能货币为港元的附属公司,以人民币计值的银行结余、借贷及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汇兑差额所致。
“人民币贬值最大的风险在于那些纯进口的企业,比如奢侈品公司、洋酒公司、高档化妆品公司、高档汽车公司等。这些公司除非采用金融杠杆的方式,否则很难对冲风险,但纯进口的贸易公司往往现金流转要求高,很难拿大笔资金做对冲。”高剑锋说。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高剑锋认为,外资服装企业受人民币贬值负面影响理论较大,但是也要分情况来看,比如Zara、h&m等部分中国国内生产、部分进口,相比上述纯进口贸易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当然在合并报表结算的时候也会不可避免存在负面影响,而前几年人民币升值的时候,他们的报表也比较光鲜。
靠内地业绩抵销香港影响
汇率变动使得I.T刚刚逐渐复苏的业绩又蒙上阴影。2014上半财年,I.T纯利4940万港元。截至今年6月底,未计公司业绩变化,单计汇兑损失,已拖累I.T今年中期业绩(截至8月底止)倒退逾21%。
随着香港零售业疲弱,I.T在过去两年业绩萎靡,2013年业绩一度出现大幅下滑,随后I.T在力拓内地业务策略下稍有改善。
目前,香港和大陆市场分别占I.T总营业额的50.6%和38.6%,而2014/2015财年,I.T还在积极拓展中国大陆市场,中国大陆的营业面积同比增长了12.3%,上升至978854英尺。
I.T集团称,中国大陆的持续城镇化带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加上社会更为讲究建立个人风格,在中产阶层中更是蔚然成风,因此为高级而破格的时装产品创造利好的长远营商环境。
截至2015年2月28日止的年报显示,I.T营业额增长6.4%至71.8亿港元。其中,香港市场零售总收入增长0.3%至35.77亿港元,可供比较店铺销售增长率为0.7%;中国大陆市场零售总收入增长18.2%至25.63亿港元,可供比较店铺销售增长率为4.5%。集团毛利增长10.4%至44.64亿港元,毛利率为62.2%,纯利增长11.7%至3.13亿港元。
I.T近日发布的截至5月31日一季报显示,香港本土市场消费意欲疲弱,可比销售录得0.5%的跌幅,为促进销售集团4月份已经提前开始打折,此外营运成本飙升,毛利率大跌230个基点至59.1%。
不过集团在中国内地和日本市场分布实现3.5%和23.2%的可比销售增长,中国内地毛利率同比大涨260个基点至62.7%,日本亦涨70个基点至68.8%,集团一季度整体毛利率为62.5%,受到香港市场的拖累仅增10个基点。
I.T集团由其现任董事局主席沈嘉伟(Sham Kar Wai)于1988年在香港创办,其1999年娶回香港影星邱淑贞,婚后育有三女,2005年 I.T上市。
过去几年I.T一直在扩大规模,2010~2013年,I.T在香港加开了117间独立店铺;内地新开店铺数量更是多出一倍,由2010年119间增至237间;台湾亦由8间增至21间,这还未包括特许经营店及百货公司设有的专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