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振荡让再生纤维行业如今备受业界关注。再生纤维行业当前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如何?再生企业是否能抓住机遇进行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高附加值再生产品到底距离我们有多远?成本差异、市场策略的不同又将如何分化再生市场……
9月17日~18日,由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再生化学纤维专业委员会、中国化纤总公司举办,中纤网(CCFEI)、德国Dr.Thiele聚酯技术公司、德国PETnology有限公司承办的第11届中国国际再生聚酯论坛/展览会暨中国国际PET包装大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聚焦从瓶级料到长丝、短纤的完整链条,德国机械设备商,日本瓶片采购商,日本PET瓶再生推进协会,日本容器包装再生协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瓶片贸易商以及国内各生产、贸易、饮料、聚酯原料、设备、助剂等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就以上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再生聚酯行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国内再生化学纤维行业由民间自发形成,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倒逼发展起来的。在产业发展初期,一些企业是为了解决本企业聚酯浆块、落地料及废丝的出路问题,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如今,废旧塑料、废纱线及织造、印染、服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和旧的服装制品、家纺制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等均可再回收利用。
“十二五”期间,再生化纤行业在一系列物理法、化学法或独立或兼济的回收循环关键工艺、技术、装备上取得重大突破,包括废旧纺织品预处理与分离工艺技术装备、再生原料资源化工艺技术装备、再生纺丝工艺技术装备、再生制品工艺技术装备和再生体系及产品认证技术等。目前,我国国产的再生聚酯纤维短纤成套装备已出口到美国纺织名城——南卡。
产品方面,“十二五”期间,再生化纤企业主要采取改性、复合、共混、异型、有色、功能性等单功能或多功能复合产品来开拓新市场、新领域、新用途。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差异化成为再生产品的主流。再生聚酯瓶片具备环保的内在优势,利用瓶片色系匹配生产的有色纤维,既可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产品已应用于纱线、毛纺、无纺、汽车内饰、服饰面料、床上用品、绝缘材料等众多领域。
整体看,经过近15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再生聚酯行业目前已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和集群优势,形成“浙江慈溪突出生产涤纶短纤填充料和再生涤纶长丝,江苏江阴以棉型的再生色纺涤纶短纤为主导,广东普宁以特本白棉型再生涤纶短纤为主业”的生产集聚地,并推动了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广东等省为主要再生终端纺织品提供商的产业链模式。聚酯瓶片产业则经历过四次变革:2002年的技术革新,2005年的第一次扩能高潮,2010年后的第二次扩能“革命”,再到2013年后的产业整合,如今形成了稳定的规模体系。放眼全球,目前聚酯瓶片产能占到全球聚酯产能的40%,而我国的聚酯瓶片产能则占到全球瓶片产能的30%。
同质化等难题考验产业转型
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后,当前再生化纤行业产能淘汰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继续深化,再生化纤行业从高速发展期进入转型期,一些难题开始考验产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原料的差异性大,杂质多,造成开工率偏低,加之常规再生化学纤维品种微利已成为“新常态”,再生行业的产能出现了阶段性、相对性、局部型、结构性、区域性过剩,这是行业面临的首要挑战。如何合理规范、引导再生行业良性发展,建立再生行业清洁生产准入制度,通过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将是“十三五”期间再生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同质化竞争也是再生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不高,再生行业多在省、市、县、乡“四不管”边界区域设厂,企业进来后进行大规模扩张,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直接冲击、干扰市场。
针对企业如何破解同质化,福建百川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飞鹏提出了“垂直整合产业链,打造国际竞争力”概念。张飞鹏表示,垂直整合产业链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避免产品过于同质化,实现研发产品市场化并形成特色。垂直产业链可以实现公司对产品的销售增值,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使研发技术有针对性。垂直产业链可从学习国外经验、改善国内再生行业业态、规范产业提高消费者认可度等方面入手,形成国内有影响力的再生认证。
环境问题也是再生行业一直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再生行业生产工艺有自身固有属性,比如,在将毛瓶片加工成净瓶片、净瓶片加工成短纤维的生产过程中,清水消耗及污水、固废物排放仍然较大。在原料流通环节,原料中间商不注重产品品质提升,仅关注价差,部分进入市场的原料不能直接上机,还需要进一步清洗、挑选,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均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此外,再生化纤企业的行业整合问题也开始凸显。目前,再生企业多数并不是在工业区生产,没有形成良性信用积累与规模效益。因此,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再生化学纤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林世东指出,在“十三五”期间,行业亟需进行整合,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整合等手段,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先进生产力发展。
不过,再生化纤行业目前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那就是国家对其发展非常重视。“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及各相关部委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法令、法规,鼓励再生循环产业发展。如2014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年~2020年)》,2015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了《关于开展国家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的通知》等。
集时间、市场、设备为一体推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再生聚酯行业通过技术集成与装备创新,棉型、三维短纤产品实现单线年产4万吨大规模生产。再生低熔点涤纶也突破了年产4万吨大规模生产,再生聚酯长丝的POY、DTY、FDY、工业丝、有色、功能性、异形、混纤丝等均实现规模化生产。
我国再生聚酯技术装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原料清洗线装置中,实现了高速分色、分材质,高洁净清洗剂得到广泛使用;二是在纤维生产中,前纺采用了连续干燥、多级过滤、液相增粘,后纺采用多层烘箱、大容量打包装备;三是在污水处理采用“物化+生化+膜处理”,中水回用大幅提升,中水回用率可达到90%。
同时,国外在再生化纤的工艺技术上也取得了进展。德国格诺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 Stephan Gneuss就其公司的PET技术进行了介绍。德国格诺斯公司的MRS挤出机具有节省占地空间、节省能源、抗污染、熔体纯净度高等优势。在纤维加工领域中,可适用于短纤、双组分纤维等的加工,加工速率可达2吨/小时,由于熔体均质化程度高,加工过程十分平稳。在废丝再生领域中,MRS挤出机可对纤维废料直接再生加工,同时具有熔体粘度可在线监控调整、超洁净熔体性能等优势。
林世东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按时间进度分步实施,按产品市场分类多措并举,按技术指标提升专用设备发展化纤技术。主要研究重点包括:废旧纺织品的混纺纤维快速检测体系、混纺原料处理技术、醇解再聚合技术、多组分分离及过滤;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常温高洁净清洗剂研发、使用分级设备和光学成像识别分级工艺;再生聚酯涤纶纤维的生产;高性能纤维的研磨技术及多功能改性技术的集成技术、各类废旧特种工装的综合再利用。
轻量化、高端化、多样化将是产品重点
目前,再生企业正在谨慎而又辩证地谋求新发展思路。在技术创新之外,产品的创新是重中之重。
杭州先进富春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斌在会上介绍了由再生涤纶短纤维制成的仿羽绒纤维。朱斌介绍,涤纶仿羽绒纤维的推出,改变了服装保暖行业的原料结构。此纤维具有超常规的细度,比一般的纤维更具柔软蓬松的触感,且能克服天然纤维易皱、人造纤维不透气等缺点。
朱斌还介绍了一类将细旦含硅三维卷曲再生涤纶短纤经专业设备成球后的产品,俗称“珍珠球”。朱斌对此款产品的前景表示看好:“珍珠球目前应用在童装市场较为成功,由于童装对表面抛度和回弹的要求较高,客户也能接受在服装表面产生的颗粒感。特别是今年的秋季新款,日本某国际品牌在童装背心上面全部应用了珍珠球。随着化纤工艺的不断改进,颗粒感的不断弱化,超细型珍珠球将会成为服装市场的主流需求。”
此外,“智能制造”也将是未来一大方向。目前我国的再生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已成自有体系,已展开“机器换人”、“智能仓储”、“智能控制”等智造装备,产品及技术工艺包、装备已出口美、欧等世界发达国家。
平湖市三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涛涛介绍了公司的“再生原料均化仓睿配系统”。该系统是将原料的储存、均化、输送、配料高度集合的智能系统。系统吸收了德国均化仓技术,具有全面均化、大幅降低电力成本、系统运行稳定、无人化操作等特点,适用于再生短纤的生产。严涛涛介绍,睿配系统的收益主要体现在节能增效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针对再生化纤行业在“十三五”期间的良性发展,林世东表示,行业将继续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推动再生化纤产品轻量化、高端化、多样化,推动专业装备改造升级,引导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