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LV今年关闭了其在中国的3家门店,PRADA在华关闭了16家门店,BOSS在华关闭了7家门店,多家奢侈品品牌在华相继闭店,掀起了中国奢侈品行业的关店潮。眼下,经历着寒冬的奢侈品品牌在电商领域小心翼翼地寻找出路,多数品牌都已经迈出了自己的新战略步伐。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也在寻求着自我表达的机会。
2015奢侈品现关店潮
作为美国版本的“双十一打折季”,每年的“黑色星期五”也是美国的消费者们翘首以盼的日子。然而,11月26日Gucci宣布新创意总监Alessandro Michele的两个系列——2015秋冬男女装系列,包括手袋、成衣和鞋履都将不参加今年的促销。品牌CEO Marco Bizzarri表明,Michele的设计已经卖得够好了,库存也所剩无几,实在找不出要打折的理由。
与Gucci在美国热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奢侈品牌线下相继关店的尴尬状态。
据不完全统计, 2014年HugoBoss关闭了7家门店, Ferragamo和Zegna分别关闭了6家,Burberry关闭4家。今年一季度Prada在中国门店数量达33家,相比2014年的49家有所降低,Armani门店数则从49家降至44家;而Chanel门店数为11家。Burberry2015将关闭10家门店。巴黎世家关闭1家店;卡地亚关闭1家店。多家奢侈品品牌的关店预示着奢侈品行业在中国市场慢慢走向衰落。
另有数据显示,47个全球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新店数量,从2012年的280家减少到2013年的100家左右。贝恩咨询发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场监控》2015春季报告指出,奢侈品亚太市场2015年将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内地奢侈品收入或减少2%-4%。
“落魄”大牌寻求电商转型
奢侈品零售业曾是老派消费方式最后坚守的阵地。而实体店的不景气,让很多奢侈品牌不得不求变,将目光转向电商。如今,全球购、代购、海淘等成为奢侈品销售的另一重要电商途径,分流了国内奢侈品专卖店的客流。而这一趋势或将继续。
咨询公司贝恩2015年初发布的中国奢侈品年度报告称,201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八年来出现首次下跌,较2013年下跌1%,降至1150亿元人民币。但中国年奢侈品消费总额却同比增长9%,约为3800亿元,其中近70%来自海外消费,
11月,香奈儿在美国正式开启眼镜产品线上销售业务,正式进军电商。同属于LVMH集团旗下的瑞士腕表品牌泰格豪雅(TAG Heuer)在今年8月关闭位于香港铜锣湾罗素街的店铺后,9月正式入驻电商平台京东,并首开TAG Heuer泰格豪雅京东旗舰店。Burberry、Chanel、海蓝之谜、Coach、卡地亚等奢侈品牌近年纷纷通过自建电商网站或第三方电商平台开拓新的渠道。
奢侈品领域专家、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表示,发展线上渠道成为奢侈品牌在互联网时代为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而做出的战略调整。未来奢侈品将会通过更多的O2O方式来提供体验与服务,实体店将会作为形象展示和支持线上服务的方式之一。
运营模式的变化让奢侈品牌调整实体店结构。在电商的冲击下,奢侈品牌将会采用O2O模式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实体店的作用将会变成形象展示以及支持线上业务的平台。
中国本土奢侈品或迎转机
与国外奢侈品遇冷形成对比的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本土奢侈品或迎转机。
2015秋季上海高级定制周上,中国的本土设计师品牌让人惊艳。来自中国的10个高定时装品牌以单品5000欧元至20000欧元的单价成交了多笔订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品牌与设计师的沉淀,中国本土高定产业也在慢慢崛起中。蔡苏建会长指出,“国外品牌遇冷,真的给了中国奢侈品品牌一个展示和发展的机会。”
本土奢侈品牌“东北虎”“劳伦斯·许”“永琦紫檀”,2015年业绩分别上升15-20%。
今年7月,上海高级定制专业委员会在高定发源地巴黎正式成立,来自中国的DAN 丹、鼎天、Grace Chen、HANART瀚艺、黄勖、劳伦斯?许等十位中国定制大师及高定时装品牌首次以“中国定制”概念在巴黎受到权威买手的认可和收到订单。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李光斗认为,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国际大牌们,只有迎合这部分人群走小众化、定制化路线,满足他们猎奇、特立独行的消费喜好,才能够安度寒冬。
但是,中国奢侈品也存在着许多商业模式方面的问题,与国外奢侈品品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的高定产业尚未形成成熟的战略运营模式,品牌的商业规模和价值也难以实现真正突破。
李光斗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要想有所突破首先就要告别过去简单的模仿和抄袭,真正用自己的文化打造和包装属于自己的奢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