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5年度以来,棉花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首先是数量减产,根据各主要机构的预测数据,全国棉花产量同比两位数下降。造成产量较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棉花种植面积大幅缩小,新疆同比减少接近10%,内地同比减幅则更大;另一方面,受天气因素影响,籽棉单产也较去年减少。
其次是质量下滑,根据中国纤维检验局数据,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全国累计检验量264万吨,其中新疆253.5万吨,占比全国检验量96%;内地各省合计10.5万吨。检验结果显示,长度指标在28mm及以上(纺32支及以上纱使用为主)的占比70%,明显低于去年20个百分点左右。马克隆值A、B级合计占比约60%,低于去年约30个百分点。
尽管近段时间上市棉花质量指标较年度初期略有好转,但质量问题仍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未来市场的重要因素,引起纺企乃至产业链上下游的担忧。据了解,棉花质量问题给生产和市场带来了一定程度影响。
棉花等级价差拉大
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近几年中低端常规纱线品种的市场被进口纱占领,国内中低等级棉花需求减少,再加上新棉质量下滑,导致中低等级棉花供大于求,价格弱势下行。
随着国内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经历近几年大浪淘沙生存下来的棉纺企业都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纱支提高,中高等级棉花需求加大。在选购棉花中多以“双28”(即长度28mm及以上,强力28级以上)马克隆值A、B级为主,而今年达到此标准的棉花数量同比较大幅度减少,资源供不应求,导致价格较为坚挺。从而形成了棉花价格呈两极分化趋势。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长度29mm及以上的与标准级的价差有所加大。
采购及配棉难度加大
在棉花质量下滑的形势下,机采棉与手摘棉掺杂加工的现象不断出现,马克隆值档次不同的棉花掺杂,纤维一致性较差,仅看公检指标较难判断棉花质量的真实状况,一旦纺企使用后会影响成纱质量,降低纱线强力,条干及棉结也会受到影响,这增加了纺企采购棉花的难度。
据纺企反映,为了应对三丝超标的问题,采购到厂的棉花不能直接用于生产,需要通过人工挑拣或异纤机去除三丝,增加了额外的用棉成本。一些纺高支纱的企业,在配棉时不得不加入一定比例的长绒棉,也增加了用棉成本。为了保障成纱质量的稳定,一些内地纺企谨慎采购新疆新花,优先使用距离企业较近,考察方便的本地地产棉或陈棉。据出口纯棉纱的纺企反映,四季度新棉上市以来,由于高等级棉花供不应求,进口棉花配额也已经用尽,由于找不到符合质量要求的棉花被迫放弃了一些外单,连海外客户也为之感到惋惜。长期下去,海外订单也将随之流失,我国中高支纱纺企的竞争力也将被削弱,棉纤维加工量也将受到影响。
需求存在结构性缺口 中高支进口纱替代增加
一方面,国内市场受到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中低支进口纱冲击,国内28mm以下棉花需求量减少;另一方面,国内一些有实力的纺企赴海外建厂,转移了部分中低支纱产能,将国内产品向高支纱调整,减少用棉量的同时提高对棉花质量的要求。如此,近几年国内棉花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高等级棉需求比例不断提升,2015年之前,大量进口棉填补了优质资源的需求缺口,今年以来,配额数量从紧,国内质量严重下滑,优质棉出现需求缺口。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进口棉纱中30支及以上的占比34%,较2014年相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如用棉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国内中高支纱企业将会出现更多订单流失、减产现象,进口高支纱数量或将继续增加。
全面提升棉花质量 采取措施刻不容缓
就此,棉花产业的矛盾已经不单单是数量和价格的问题,现阶段棉花质量供需之间的差异影响着棉花及棉纺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升棉花质量已刻不容缓。希望有关部门及产业链上下游能够给予高度重视,通过研究适合我国种植、能够满足纺纱需求的棉花品种,提升棉花加工工艺,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监管力度,鼓励棉农提高质量意识,降低植棉成本,促进市场遵循优质优价原则,建立完善的追溯机制等有力措施保护棉花及棉纺产业链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