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浙江、江苏这两个聚酯涤纶重地,福建聚酯涤纶目前的区域性特征更为突出。但若回顾国内聚酯涤纶行业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福建聚酯涤纶业曾经非常深刻地影响了全国聚酯涤纶行业的发展走向。
大约是2000年以前,大陆聚酯涤纶市场基本被国企主导。在这一阶段,地处厦门的台资企业翔鹭化纤凭借在技术装备、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和企业管理理念、结算方式等多方面的领先,引发了大陆化纤市场的一场变革。
大陆聚酯涤纶市场上最早的熔体纺丝技术是由翔鹭化纤引进的,当时其单线生产能力约18万吨,不夸张地说,这在当时引发了一场技术变革。那些如今已经做大做强的聚酯龙头企业,包括桐昆、恒逸、荣盛、恒力和盛虹等,都在2000年以后陆续上了熔体直纺。目前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很多重要岗位上,也活跃着一批当年从翔鹭走出来的人才。
再以结算方式为例,目前聚酯涤纶行业实行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结算方式,最早是由翔鹭化纤硬立起来的规矩,后来才逐渐在全行业实行。在此之前,国有涤纶厂都是赊账销售。当时,国有涤纶厂1吨丝的净利润表面上能达到1万多元,但后来,这批企业纷纷倒闭,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赊账模式容易带来“蚀虫”。可以作对比的是,这几年,大陆锦纶行业仍被赊销问题深深困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锦纶行业发展初期没有出现一家强有力的企业立下健康的结算规矩。从这个角度看,早期福建聚酯涤纶企业对我国化纤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
不过,市场风云变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浙江和江苏涤纶行业迅速壮大,目前一批全国性“龙头”企业聚集在这两个区域,他们竞争优势突出,在全国乃至全球聚酯涤纶市场形成较强优势。福建聚酯涤纶行业也逐渐出现了百宏、金纶高纤等领军企业。
目前的竞争态势下,化纤产品地理优势、区域性较为明显,因为企业之间的成本、价格都较为透明,不同企业的单套20万吨的聚酯生产线的产品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常规产品的售价差处于200元/吨~300元/吨之间。在这种背景下,目前聚酯企业之间比拼的是财务成本和运输成本。
福建聚酯涤纶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充足,资产负债率都比较低,相较江浙企业,财务成本有优势。福建本地聚酯涤纶企业有本地市场,一般都是包运输、送到价,而江浙聚酯涤纶企业的产品运输到福建,运费约300元/吨,所以如果是同样的售价,福建本地企业有200元/吨~300元/吨的利润空间。如果一家福建本地聚酯企业的年产量为100万吨,这一块的利润空间就有2亿元~3亿元。
这几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路下行,涤纶产品价格波动大,纺织产品本身的订单也变化快,下游纺企不敢压库存。所以,哪怕本地化纤原料厂的产品售价贵100元/吨~200元/吨,福建当地下游织造企业也会选择购买本地的聚酯产品,因为不需要库存,对资金的占用少,产品变换灵活,所以聚酯企业区域性有很大优势。
聚酯涤纶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最终是靠其原料终端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来实现的。但相较POY这一中间产品,DTY、FDY的市场影响力对聚酯企业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首先,市场定位决定了产品的质量要求及销售价格。其次,服务于什么样的客户,决定企业内部软硬件投入、管理、营运模式等,这就涉及企业转型、自身功力的问题。
总体看,国内聚酯涤纶行业曾经不管什么产品都能变现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企业之间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这就像马拉松比赛,已经跑了大半程,如果一家企业此时没有在第一梯队,那最终想争夺冠军绝无可能。
事实上,目前国内聚酯涤纶行业的第一梯队已显现,他们的产品结构完整,市场定位清晰,规模影响力足够,与时代节奏合拍,务实创新,企业形象良好,也得到政府的相关支持,可以说,这些企业内外部的改变均不遗余力。不过,市场竞争的最大魅力在于,不到最后一刻,孰胜孰负都无法有定论,谁能笑到最后,还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