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孙瑞哲:产业集群是中国服装产业融合“点面创新”、“链式创新”与“协同创新”的最佳转型窗口

发表时间:2016年08月19日    作者:孙瑞哲

  产业集群,论其地位与角色,是存储与释放中国服装产业经济机体能量的重要细胞,是中国服装产业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战略高地,也是中国服装产业融合“点面创新”、“链式创新”与“协同创新”的最佳转型窗口。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强大动能,服装产业集群实现了良好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资源集聚效应明显,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区域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从类型上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各有特色,既有全产业链纵向发展的,也有以某一行业为特色的,还有以细分专业领域小类产品为代表的类型,但共同点是规模化、专业化、集聚化。

  服装行业生产和销售约65-70%来自于产业集群,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2002年启动“产业集群示范试点”工作以来,历经14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服装行业集群示范试点数量已达59个。根据中国服装协会2016年上半年的不完全统计,提交统计数据的49家试点集群2015年工业总产值886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00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73亿元。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要讲话之精髓。于中国服装产业而言,不忘初心,意味着清晰、明确、坚定的目标导向,不变的战略大局观;继续前进,则需要积极调整策略,优化创新路径,动态的匹配优势策略。

  产业集群历经产业原始集聚阶段、产业关联集聚阶段和产业创新集聚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战略调整阶段。正所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当前行业发展挑战空前,但许多产业集群已经以清晰的思路、果断的措施,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例如产业链协同创新、跨境电商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培育、人才梯队建设等等。“2015服装产业集群工作报告”以及《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十三五”升级发展战略纲要》的说明具有很好行业指导意义,充分阐述了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方向。海宁、虎门、汶上、兴城、艺尚小镇等五个不同特色产业集群的相关领导也将本地区在产业集群工作中的先进工作经验与大家做了分享,相信大家都有所启发。

  服装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关乎服装行业的长远发展,借此机会,对进一步做好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围绕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个维度,谈几点意见。

  第一、向上——引领升级,借助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区域品牌与个体品牌。

  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与企业个体品牌的“最佳孵化器”。未来,它不应当仅仅是产能与规模的集聚,同时应当是识别度与美誉度的集聚。这就离不开对自身公共品牌有意识的塑造与打磨。与此同时,在产业集群内部,一方面应当加强领军型、龙头型品牌的先锋引领,同时也要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构建健康、平衡、活跃的产业集群创新生态。

  向上提升的有效途径是不断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对集群发展的推动作用。

  目前,各地区纷纷从实际情况出发,投入资金、投入力量,加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围绕企业实际需要,公共服务平台的内容也逐步扩展,包括产品开发、质量检测、职业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化、电子商务、物流、融资担保、专利保护、媒体宣传、大赛展会、品牌培育、指数发布等。这些公共服务的实施,为产业集群地区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向下——打好地基,夯实行业基础数据统计工作与人才保障。

  本次产业集群工作会同时也是服装行业统计工作会议。行业统计工作是集群工作中最基础同时也是较艰巨的一项工作,服装产业集群的主营收入在服装行业中的占比高达65%以上,没有相对准确的数据支撑,行业运行的整体判断将会失真,难以做出正确的预判,所以希望大家对统计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

  目前,许多产业集群都在推动区域经济指数的动态监测与发布。这是非常有效的尝试。未来,应进一步提升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精准性与客观性,进一步加强行业统计“晴雨表”与实际经营活动之间的关联性、渗透力与引导力。

  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如果说产业集聚最基础的支撑是人力资源集聚,那么当前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就业倾向偏转下的人力资源流失以及社会青睐转移中的创新人才缺失。东部集群地区异地就业人数众多,人员流动性大,屡现招工难、留人难,中西部集群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紧张情况。

  同时,全行业都面临着青年人择业观念以及服务业分流就业等挑战。此外,技术、设计、营销等专业人才的短缺,离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从研发设计到市场营销与先进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创新人才不足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加大多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学校教育与市场应用结合,大力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第三:向外——合纵连横,加强产业集群外部的资源互补与协同创新。

  基于不同的资源优势,产业集群之间应当持续加强在技术、品牌、市场之间的无缝对接。协同不仅仅是企业之间或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需求,产业集群同样需要协同!集群之间加强协作,有利于集成创新、产业互补、错位发展、降低成本、拓宽市场、扩大销售,共同提升竞争力。

  在具体方式和途径选择上,要加强智慧的协同。要深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对企业设计、制造、管理、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

  中纺联及各专业协会、事业单位下一步工作重点就是起到纽带作用,串联上下游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有机结合,串联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实现价值链接。

  第四:向内——责任自律,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绿色供应链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在纺织服装行业已有良好基础,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公平竞争、消费安全的全方位社会责任建设是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品牌建设的坚实支撑。

  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仅对于行业内部的品牌龙头企业至关重要,也对产业链大量的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有直接拉动效应,所以说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中国纺织服装健康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的有机组成,应引起大家充分的重视。中纺联已决定对行业内企业全面开放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并将采取各种措施助推企业层面的社会责任建设。

  通过大力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带动区域品牌是集群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受益者首先是集群内部的广大中小企业。在强化区域品牌形象的同时,继续抓好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也是对区域品牌的有力支撑。

  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为人处世,一是保持特色与个性,协同合力;二是不预设定见,公平公正。对未来产业集群的工作,细分的战略定位,特色的优势凸显,公平睿智的资源扶持,负责任的竞合关系,应当是产业集群塑造区域魅力人格体的必要途径。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希望大家继续共同承担起地区和行业发展重任,为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以及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稿件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作者  
·孙瑞哲:纺织业管理创新的三点看法、四大趋势、五个变化![2016-08-11] 
·(图)中纺联孙瑞哲:当前纺服运行分析与内需市场呈现的三大变化[2016-07-06] 
·孙瑞哲: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三大关系和应遵循的三个原则[2016-05-17] 
·孙瑞哲: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创造纺织竞争新优势[2016-05-12] 
·(图)孙瑞哲:当前纺织服装行业运行中呈现的四个显著特征[2016-05-05] 
·(图)孙瑞哲:从需求端之变看服装内销市场的三大重要转变[2016-05-05] 


相关资讯  
·殷强:做好“3+1”模式,推进AI在纺织行业生产领域的应用[2024-09-03] 
·梁鹏程:人工智能(AI)将成为影响展会行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2024-08-27] 
·崔荣荣:为时尚产业培养“三创”人才[2024-07-03] 
·陈大鹏:发展新质生产力 书写服装行业新篇[2024-07-02] 
·闻力生:服装制造企业和员工都要拥有AI Agent[2024-07-04] 
·俞建勇:推动科创“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2024-04-09] 
相关出处  
·中国毛纺协会:上半年毛纺行业需求不旺 运行指标趋于稳定[2016-08-18]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上半年棉纺行业经济运行分析[2016-08-16] 
·“八项优惠”政策继续细化、完善,新疆纺服产业政策进入深耕细作阶段[2016-08-17] 
·中国纺机协会:上半年纺机行业运行指标小幅增长,进出口双双回落[2016-08-10] 
·国储棉轮出延长棉企现货滞销率大幅攀升 进一步加剧企业库存负担[2016-08-10] 
·赵卉洲:我想打造一个温暖的“家”[2016-08-08]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