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额1207亿元,天猫又一次在“双十一”上交出了不负众望的答卷。
尽管只有天猫一家平台公布了“双十一”的业绩,但已有业内分析人士根据多家电商的财报数据分析,今年“双十一”主流电商成交额有望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而这一数字在去年则是超过了50%。
已经走过8个年头的“双十一”虽然不断地在创造着销售奇迹,但恐怕也要面临着触及天花板的问题。
对此,有分析指出,从销售情况来看,服装、家电3C等电商支柱品类已进入销售稳定期,一些新兴品类的进入也很难掀起大的波澜,在旧有布局下,增量空间已经较低。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幅虽然达到39.1%,但比起2014年同期(同比增48.3%)则有近10个百分点的下滑,而2015年,“双十一”期间全国网上零售额占全年比重的3.0%,实际上较2014年仅上升约0.1个百分点,这都足已见得网络购物发展已走向趋稳。
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刚表示,今年“双十一”的增幅和去年的增长幅度相比有所跌落,说明目前电商的发展可能就将面临到天花板的问题。
“造成天花板局面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假货、另一个就是物流和服务。”李刚坦言,电商平台一直以来存在的两大弊病,在“双十一”期间会集中地“爆发”出来。
与此同时,李刚指出,“一直以来,许多大型电商在解决生活性消费,例如水果、蔬菜等生鲜的销售和配送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地突破,这也成为电商后续发展的一个瓶颈。”
而今年的“双十一”就出现了许多新鲜的销售元素。《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发现,某日本著名的快消服装品牌,就打出了新的销售模式,“双十一”期间线上付款,可24小时之内到实体店提货。毋庸置疑,本是一场属于电商平台的狂欢,似乎也将触手延伸到了线下。
对此,李刚认为,“O2O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销售和配送管理,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商现有的一些痛点,未来电商想要突破就是要在这方面做到创新。”
从造节到如今的过节,“双十一”内容上一直在不断变化,而形式上谋求新途径已经是摆在电商面前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今年的“双十一”已经和以往有所不同。易观智库电商分析师杨亚琼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当前在国内新一轮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的“双十一”购物狂欢,显得更为理性,无论从厂商选品、到消费者选购,都会体现更为理性,更重视品质化,而非以往的只强调价格。
“与此同时,电商经济流量红利已经饱和,电商平台陆续转向了场景化营销,通过“内容+社交+电商”的模式获取增量,固化存量。”杨亚琼说。
站在消费升级的风口上,电商的营销模式已是司空见惯,接下来“双十一”又将如何继续走下去?
李刚认为,“双十一”已经逐渐脱离了“光棍节”的主题,而变成了单纯的“购物节”,如果接下来能够把更多的文化主题元素糅合起来,销售的效果会更强。
杨亚琼也表示,平台在购物节中可以添加更多的内容元素、社交互动让购物场景更回归生活,如网红、直播,都是让购物不仅停留在消费层面,赋予用户在参与购物节过程中更多的意义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