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条件:
1、A股的政策是相当随意的;A股是没有所谓价值投资的;A股的散户“韭菜”是多数的。
2、新股连续涨停本身就是非常规的。注意,我没有说非理性,赌博(投资)本身就是非理性。
3、大量新股入市对散户,尤其是散户中的“韭菜”来说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待讨论,特别是应该分短期、中长期的区别对待。
如果你认同前提条件,我们才有基础谈个股。不然,下面的你也不用看了。
太平鸟服饰:
1、与太平鸟同期上市同业公司的还有一个广州的万里马。前者做服饰,后者做皮具。太平鸟三个板开板,随后跌停,而万里马却一路涨停。至上周五太平鸟P/E31.67,而万里马70.95。这并不是因为万里马比太平鸟更值得投资,实际上还是一种赌博,赌新股。赌“几个板”还是“几个板”。
2、太平鸟这个规模和量级的服饰企业,在中国市场目前还处于个位数。大,往往意味着其增长潜力会较小,但是,这同样意味着其抗风险能力更强,比如,一直喊“不转型会死,转型会冒更大的风险”的盛百椒,他执掌下的百丽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时尚品牌零售集团,直到2016年才出现利润下跌,而收入还是增长的,我预计今年可能持平,或者有微跌。
不过上述逻辑是在传统意义上,拿快时尚行业来说,这两年发展最快的反而是Zara母公司印地纺,相反其他稍微小点的H&M母公司海恩莫里斯、Uniqlo优衣库母公司迅销、Gap同名母公司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一些麻烦。至于,为什么,无时尚中文网已经发表了很多文章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Zara的好,同样可以对标百丽来比较一下。以前在中国的百货,百丽和绫致两个集团基本能占到一层服饰楼层的四分之一,现在印地纺也加入这个行列。百丽鞋类产品过去两年是非常糟糕的,但是运动代理行业可以抵消这个下滑。这是多品牌最大的好处,实际上Gap这几年甚至可以更差,同样有一个OldNavy在支撑。相对来说,印地纺更均衡,有多个10亿欧规模的品牌,绫致常年占据中国服饰行业份额第一位置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
太平鸟现在当然还很难超越上面几个集团,未来同样也很难,但是,你要在中国找一个可以靠拢第一集团的,可能也只有太平鸟了。
关于这一点,太平鸟在招股书中实际上已经有所披露,不过,好好看招股书的投资者相信不会很多吧。
3、多品牌策略在服饰零售行业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大家也都在做,但是能做好才是最重要的。百丽、印地纺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在于多品牌,更重要的是多品牌中的每个品牌都做成了一定的规模。
太平鸟从最早的男装,发展到到现在女装、童装、青少年服饰覆盖更多市场的多品牌公司,以及从最初的衬衣到商务休闲、时尚风格的转变,都反应出这个公司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品牌管理能力。
与太平鸟同时期诞生,差不多都是20年历史的本土服装企业中,很多大概都是在10-20亿的规模。为什么这样,因为其他品牌基本上都是抱住一个品牌、类别。这种策略当然也不能说是错的,但从长远来看,大公司是无法依靠一个品牌一个品类的,苹果还有Macbook、iPod、iPhone、iPad。
当然,这种品牌管理能力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费用和更低的净利率。不过,随着品牌增多、规模壮大,净利率同样有很大的改善机会,意味着盈利能力的改善。
4、一点个人感受。由于从事服装行业相关工作,我接触过大量的品牌的人员,在员工企业归属感中,太平鸟是给我最强烈的之一,除此之外,行业其他公司员工对太平鸟的评价也是极高,当然,这种评价是私下的。之前张江平在被问到太平鸟为什么不搬去更核心的城市中,他好像也提到了这一点。上海有上海的好处,宁波有宁波的好处,在这一点上,相信身处宁波的企业比身处上海的企业更易获得这种归属感。
归属感当然对多数企业来说都有共性,其实我更想谈的是,太平鸟员工跟我接触中体现的专业性,能够听到不到媒体、同行、消费者的声音,包括批评的声音。这跟很多跟我们一接触,就用“合作”来“利诱”我们,然后让我们删文章、删评论的公司不同。
虽然只是一点个人感受,但是如果在做投资的时候,专业性可能是我决策的第二,甚至第一影响要素。
5、最后一点,也可能是大家想第一个看到的,目标价的问题。
太平鸟现在的价格高还是低?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没法直接回答的,因为同样有很多的前提。如果把它放到全球服装行业中,这个价格应该不算低。但是,把它放到中国的A股,以及对比整个纺服行业中,太平鸟30的P/E和36块的价格显然是太低了。
在太平鸟上市前,我和NoAgency给太平鸟的目标价是53块。
这个价格是综合了A股本身、纺服行业以及太平鸟基本面的多个因素。
太平鸟2016年的营收预期为62-64亿,对应5-8.4%的增幅,2016年中国限额以上纺服企业的整体增速为7.0%。在没有收购项基础上,本土品牌又是大公司,这个增速是优秀的。如果2016年的收入和增速上限复合增长率计算,未来5、6年完全有机会成长为一个100亿的公司。即使以下限计算,乘以8%较行业为低净利率,以目前A股行业平均44倍的P/E计算,53块的价格阻力也不大。
实际上,在中国服饰行业还有另外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直营比例越高,净利率反而越低。未来,相信这一点会反转的,因为现状是不科学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