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企稳的迹象更加明显,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制造业PMI数据显示,五大分项指标全面飘红。非制造业PMI虽有所放缓,但总体仍处于较高景气的扩张区间。
不过,制造业的价格上涨正在从原材料行业向工业品传导,这是否会对整体物价水平带来影响,还有待观察。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与国际大宗商品周期走势和国内去产能的政策推动高度相关,未来的变化也取决于这两者的变化情况。
“2月制造业PMI回升并不是某个或几个指标带动的,是几大类指标集体回升的结果,这表明经济运行企稳回暖势头在增强。”交通银行金研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PMI指数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态势。
2月制造业PMI报收51.6%,连续五个月超51%,五大分项指数全线飘红:由于春节靠前,天气转暖,节后开工积极带来了生产指数的明显上扬;同时,内外需求的改善,价格的上涨也使得2月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反弹。
PMI的回暖反映出中国经济在L型背景下正在经历一次小周期的复苏。在此过程中,企业补库存迹象明显。
目前,原材料库存指数虽创一年来的新高,但仍处于荣枯线以下。与此相伴的是,原材料购进价格的上涨正在向出厂价格传导。2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64.2%,连续5个月位于60.0%以上的高位区间。同时,价格传导效应开始显现,出厂价格指数也连续7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PMI“开门红”:五大指数齐上升
国家统计局3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月制造业PMI为51.6%,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且高于去年同期2.6个百分点,PMI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51.0%以上。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月PMI实现“开门红”的原因一方面是今年春节比往年靠前一些,节后开工相对较早;天气较暖也使一些企业的更早开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工业品价格延续量去年的回升态势,改善了制造业企业的效益,提升了其生产积极性。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2月制造业生产趋于活跃;国内外需求有所改善,进出口继续回稳向好。此外,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60.0%(创下2015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连续两个月上升,这表明企业对市场预期继续看好。
值得注意的是,2月PMI的五大分项指数全线上升。其中生产、新订单、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荣枯线,分别为53.7%、 53%、50.5%,分别比上个月上升了0.6、0.2、0.7个百分点。虽然原材料库存指数(48.6%)和从业人员指数(49.7%)仍然低于荣枯线,但比上个月上升了0.6、0.5个百分点。
“2月制造业PMI回升并不是某个或几个指标带动的,是几大类指标集体回升的结果,这表明经济运行企稳回暖势头在增强。”交通银行金研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生产方面,往年2月份是企业生产淡季(过去四年2月制造业PMI生产指数均有下降),而今年2月却不降反升,比去年同期更是高出3.5个百分点。连平认为,2016年以来生产指数出现趋势性上升,持续保持在五大分项指数中最高的一项,扩张状态较好,这预示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较好。
而2月高频的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从月初42万吨/日左右增长至月末67万吨/日,春节后22天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发电耗煤同比上升了20.6%,这进一步印证了企业生产在加快。
生产回暖的背后是内外需求的改善,以及由此而来的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的反弹。
牛犁表示,春节过后国内市场需求明显回暖,订单指数扩张势头加快,同时国外需求也有所回暖: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均高于上月0.5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不过外需回暖的趋势能否持续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牛犁认为,进出口指数的回升并不稳固,“进口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实现了由负转正;而出口回暖很大程度上是基数问题,至于真实的外部需求有多大的改善还很难说。”
连平同样认为,未来特朗普贸易政策和欧洲局势的影响可能逐渐加重,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外需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他表示,2月在手订单指数有所降低,由于生产的加快,可能导致在手未完成订单的减少。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点评2月PMI时表示,PMI超预期上升主要受生产强劲、需求改善、价格上涨推动,他判断这种经济L型背景下的小周期复苏今年上半年将持续。
原材料补库存:涨价向下游传导
2月份企业补库存迹象明显,其中原材料库存指数上升0.6个百分点至48.6%,达到一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产成品库存上升1.6个百分点至47.6%,同样达到近期最高水平。
连平表示,供需两端库存指数的上升,是为了增加备货以应对生产扩张需求,“因为市场需求回暖,企业对上游初级产品的需求增强,原材料补库存意愿有所改善,而生产加快又带来产成品库存的上升。”
但他表示,两者仍低于荣枯线,说明主动补库存的积极性仍待加强。
任泽平表示,历史上看,一轮完整的库存周期大约持续三年,补库周期持续约18个月,过去5轮补库周期最弱的一轮约持续12月,因此预计此轮补库周期将至少持续到2017年上半年。
价格方面,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连续2个月下降,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态势有所缓解。但由于这一数字依然远高于荣枯线,当前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仍在上升。
原材料购进价格仍在持续攀升。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64.2%,连续5个月位于60.0%以上的高位区间。同时,价格传导效应开始显现,2月出厂价格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报56.3%,连续7个月处于扩张区间,特别是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升幅较大。
牛犁表示,原材料价格之所以持续上涨,一方面是国际大宗商品超跌反弹的态势仍在持续,另一方面受到稳定的市场及需求的影响。而中国的去产能等政策也抑制了钢铁、煤炭行业的一部分产能。
原材料领域的涨价正在向中下游传导。牛犁表示,近期存在一定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部分工业品价格上涨明显,比如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电器,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在涨价。
不过他认为,由于中下游产品绝大多数是供过于求的,这种传导程度有限;而企业效益的提高、成本的节约及相关政策的管制也可以有效抵消一部分传导效应。在牛犁看来,原材料及工业品价格是中间产品价格,其上涨尚未引起终端居民消费品价格的明显通胀。
任泽平表示,随着需求景气的传导,未来工业品价格即使回落也主要是因为基数效应,而不是环比因素,工业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盈利状态。
任泽平称,近期以来的经济小周期复苏主要受房地产、基建和重化工业的带动,主要受益者为大型企业,因而不同规模企业间的PMI分化明显。
2月数据显示,大型企业PMI为53.3%,环比上升0.6个百分点,持续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50.5%,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小型企业PMI为46.4%,环比持平,继续位于收缩区间。
牛犁指出,对大企业而言,贷款相对容易且成本较低,员工较为固定,小企业则没有这些成本优势;但他认为,PMI是各类企业主观性的预期,从实际效益上讲,小企业往往并不差,甚至相对优于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