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全球最大硬盘制造商之一的希捷集团旗下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关闭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事实上,除了希捷之外,苏州近两年还有多家国际著名企业选择关闭代工厂或向其他地区迁厂。
近年来加工贸易整体环境比较低迷。为了一探制造企业的真实现状,选取长三角经济圈两个典型城市进行实地调查,以探求当前制造业企业如何应对创新不足的困难以及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压力。】
苏州素有我国加工贸易风向标之称。但随着近年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用工成本日渐上升,苏州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当地加工贸易企业以何种方式应对,并在低潮中艰难转型?
日前,赶赴苏州,分别对当地企业、政府进行深入采访,以求还原苏州外贸的真实面貌。
外贸:订单“长单改短单”
“我们集团去年实现的总值接近1000亿元,其中出口总值能达到十几亿美元。”全国两会期间,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虹集团”)办公室主任贺昭铭表示。
盛虹集团是一家大型跨区域企业集团,其中纺织业务为集团主营业务。贺昭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集团旗下的江苏盛虹化纤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日本、韩国、土耳其、巴基斯坦等,虽然部分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但对集团的影响还不算太大。
盛虹集团办公室工作人员范国方透露,“集团外贸部的领导最近出国次数明显增多,这可能是外界大环境发生了改变。”在相关人员看来,外贸工作人员出国次数增加,间接表明外贸形势整体出现了回暖迹象。
与盛虹集团有所不同,苏州进出口集团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显然更大。该公司一名张姓工作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过去很多苏州企业进出口订单都签长单,现在则改签短单,一个月一签或者两个月一签。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商务贸易处副处长张晓表示,2016年园区整体外贸总值是490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0.8%。但到今年1月,园区实现了450亿元的外贸总值,增长了5.6%。
不过,在数据向好的背后,园区外贸发展依然遇到瓶颈。张晓告诉记者,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企业的外需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从园区自身情况分析,存在资源瓶颈和土地、劳动力成本等问题。“从增量来看,要引进新的增量,其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大的制造业企业过来要供地多少亩,供不了,制约了外贸的进一步发展。
而从存量来看,张晓认为,国际产能转移的趋势越发明显。由于人工成本等因素,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内陆和东南亚地区转移,“这些企业都是逐利的,肯定是向利润更高的地方去转移。我们要保留这些存量,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成本:人员工资压力巨大
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加工制造业企业感到巨大压力,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将工厂迁往东南亚地区,以此来降低人工成本。
苏州市丝绸进出口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现在人力成本都在涨,厂里熟练工月收入多在5000多元以上,“现在工厂都在往缅甸、越南等人力成本低的地方转移”。
在谈及人力成本时,范国方告诉记者,目前盛虹集团员工平均工资在3600元左右。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盛虹集团启用了类似于机器人的智能装箱设备,“一台机器能减少50%的人工,能提高60%的工作效率,能增加30%的质量保证。”范国方称。
在盛虹化纤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在现场工作的员工并不多,更多的是智能机器在一遍遍重复着装箱工作,效率比普通工人快很多,“未来根据实际需求吧,不排除会继续购置这种机器。”范国方说。
张晓表示,“我们也在鼓励企业转型。如果人工成本接受不了,那么就引进一些新的技术,比如东莞一些企业用机器人代替,这也是一个方向,我们也会往这方面引导和发展。”
转型:加工贸易占比下降
对外贸进出口出现的困难,地方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都给予了积极应对。
据了解,从政策层面,工业园区会有一些产业政策,支持企业转型升级;而从外贸稳增长的考量出发,国家、省、市根据各地区外贸贡献度,还提供了支持外贸发展的“切块资金”。张晓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说,“园区会将这些切块资金用来支持企业,做一些制造业的增量,进出口的增量,对中小企业有国际开拓资金,展会费、进口贴息、商标注册、自主品牌等都有一些政策。”
2016年4月,苏州市政府提出“外贸稳增长六大行动计划”,明确通过打造出口品牌、引育总部经济、开拓多元化市场、助推“互联网+外贸”、鼓励企业“走出去”、多渠道扩大进口等举措,确保全年进出口正增长。
实际上,近几年苏州一些外贸企业一直试图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其贸易都是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结构,出口产品中70%多是高新技术产品、电子产品,这有别于其他地区一些低端的加工生产。
另一种改变则是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占比。张晓介绍说,“此前园区最高有90%多的加工贸易比例,都是一些委托制造的工厂。现在发展下来,园区加工贸易已经下降到60%多,一般贸易从原来的0到现在的20%~30%,这就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